“劉巴?”楊信心念幾動,登時雙眼放光。
這位將來可也是一位名士,且絕非徒有虛名的那種,是真正的高才之士。
劉備入蜀時,遭遇財政困難,就是靠著他出謀劃策,才得以解決;此外,劉巴還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可稱得上是多面手了。
而且,劉巴還是個足智多謀之士。
諸葛亮就曾評價對方:“運籌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劉巴的字)遠矣!”
以孔明先生的謙虛性格,這其中自然有自謙成分,但劉備的評價,分量就不一樣了。
須知,劉備也曾評價對方:“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
劉備可是以“識人”而知名的,他評價劉巴“才智絕人”,那劉巴的智略必然不俗。
想不到,這劉巴還是個活地圖?
“靖邊,速速領他來見我。”楊信心中歡喜,迫不及待道。
“是!”趙烈頷首,策馬轉身去尋劉巴,心中則滿腹疑竇。
自家少主的求賢若渴,他還是知道的。不過,這個劉巴尚未加冠,即便聰敏過人,過目不忘,能不能成材還不一定,少主為何如此青眼相加?
很快,趙烈領著劉巴前來。
劉巴是一唇紅齒白的少年,年紀尚小,但風姿儒雅,雙眼清澈,觀之氣度不凡。
“你就是劉巴?”楊信打量對方,越看越是喜歡。
“正是。”劉巴拱手,一絲不茍地行禮,“草民拜見府君大人。”
“虛禮就不必了,”楊信微微一笑,開門見山道,“你烝陽劉氏也是官宦世家,我又觀你儒雅不群,可曾治學?”
“只讀過一些書。”劉巴謙虛道。
“可通儒術?”楊信又問。
趙烈聞言,不禁皺眉:這個年紀的少年,怎么會懂儒術?
“儒術尚無所成,”劉巴不卑不亢,恭敬答道,“不過,前些日讀書有感,領悟出一道法令。”
“法令?”楊信聞言,雙眼又是一亮。
趙烈則面露驚容。
道家有道法,儒家有儒術,法家也有法令,這是三派各自的手段。
事實上,像趙烈、虞翻這般能通曉道法的人,其實是少數派。
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和“法”已成主流,其余流派都已式微。
許多家族,都是以儒學為經,以法學為緯,借此出仕。譬如潁川就有世傳“文法”的家族:陽翟郭氏、長社鐘氏、潁陽王氏。
修儒者擅治理,修法者尚權謀,當然,道家其實通曉謀略,甚至多有高屋建瓴的大局戰略,只是早已日漸式微了。
“是何法令?”楊信問道。
“——矛盾,”劉巴搖頭晃腦,一字一頓地誦讀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矛盾?”楊信聞言,一臉驚訝。
矛盾,已是一道相當深澀且強大的法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