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到達定周縣,只是縣外的一個小鄉里外,楊信能清楚見到,山林間稀稀拉拉地散布著些婦人、孩童,正在丘陵間搜尋野菜。
婦人都是衣不蔽體,孩童則干巴瘦小,他們皮膚黧黑,顯然也是烏滸蠻人。
婦人、孩童見到楊信等人的兵卒,紛紛受到驚嚇,或抱著孩子掉頭而逃,或按著孩子伏在山林中,只希望不要被發現。
從他們看到楊信等人的表現,楊信就清楚,平素里的郡兵,對這些人是何種態度。
他暗暗嘆息。
“子義,子龍,”楊信點了兩個人,下令道,“你們取些糧食,分給他們,也告訴他們,我乃新任南海太守,是來平叛的。讓她們告知其他人,我等仁義之師,不會胡亂殺戮,愿棄暗投明者,我都既往不咎。”
他的此舉,自然是宣揚威德,恩威并施。
楊信并不認為,一味討伐,就能解決問題。
段颎可謂“殺神”,前前后后斬殺羌人近四萬,他平定了羌亂嗎?若真平定了,后來五胡亂華中的“羌”,又是從哪來的?
以武力威嚇,以文化教化,雙管齊下,移風易俗,才能真正建功。
因為有潭中縣諸姓提供軍糧,楊信如今不缺糧食,他當然不吝于施些恩德。雖然,他自己也清楚,這種“恩德”的效果,實在幾近于無。
至于為何派出趙云、太史慈二人,呃,帥哥總是更能引起人的好感……
……
有一皮膚黝黑的童子上前拜見。
“大人,可是朝廷派來平滅賊人周直的?”那童子問道。
“賊人?”楊信聞言一怔。
童子顯然也是烏滸蠻人,卻稱呼周直為賊,且語氣厭惡,倒是有幾分奇怪。
而且,觀其談吐,童子也實在不像烏滸蠻人,明顯是讀過書的。
“怎么,你要助我一臂之力?”他微笑著道。
“正是,我愿為大人提供一些情報。”童子點點頭,眼神森寒,“只希望大人能早日殺了那周直!”
“哦?你和周直有仇?”楊信一怔。
“血海深仇!”那童子談吐得體,卻語氣怨毒,“我家也是烏滸蠻人,雖然漢化頗深,但一直在為族人爭取利益的,在縣中也有樂善好施的美名。那周直前來,卻說我家與漢官勾結,殺了我父母,將我家劫掠一空!我身為人子,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
楊信面露沉默。
古代的起義,大多是因為憤怒,因為無奈,因為窮途末路,但問題是,他們也只有憤怒。
沒有綱領,甚至沒有目的,他們只是將憤怒的火焰燒向其他人,造成更大的破壞,卻無法建立秩序。
這是古往今來的農民起義都難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你有何消息?”楊信問道。
“大人,我親眼見到,自布山縣的方向,來了兩百援軍。”童子道。
“兩百人?”張飛咧嘴笑了,不以為意道,“才兩百人,還不夠我等塞牙縫的呢!”
“不是人!”童子卻沉聲道,“我聽人說,那東西是叫行尸。”
“行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