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軌道一艘大型飛船正在建造,艦體時不時閃爍著光點,小型施工船在這艘大型人造物周圍穿梭移動。
一艘搭載攝影儀的小型飛船,由遠及近的拍攝這艘大型飛船的全景。
在另一邊,林楓正坐在反映室內,觀看著攝影儀拍攝到的畫面。
放映室很特殊,天花板、墻壁、地面,都是熒幕,當畫面顯現出來時,坐于其中的人仿佛就感覺是自己在宇宙中,觀賞著那艘大型飛船。
反映室內,除了林楓,還有著其他與跨恒星飛船建造項目相關的高層管理者。
其中,技術員向林楓講解這第二款泰勒系設計制造的跨恒星飛船各方面的性能。
“這是我們正在研究開發的二型跨恒星飛船,乘員同樣還是電子人類。”
“相比較起前往巴納德星的一型,二型可承載的載重上限更高,更加的細長,這樣有助于減小高速航行狀態下,飛船與塵埃云接觸所受到的沖擊面積,固態金屬氫由側置改為首置,既可作為飛船的燃料,也可作為阻擋太空輻射的擋板,理論上,二型飛船的最高速度可達到光速的二分之一。”
“二型跨恒星飛船采用雙向推進噴射系統,因此搭乘者的位置采用后置設計,飛船減速時不再需要調頭轉向,只需要改變推進噴射系統的噴射管道即可。”
“在極端高速航行狀態下,后方是非常安全的區域,既不需要直面星際塵埃云,也不需要直面高能太空輻射,飛船的搭乘者、工業機床、克隆機、人類基因等,都在這個區域里。”
林楓點點頭,固態金屬氫既是燃料也是屏障,這樣的設計讓飛船本身的防護性在基礎材料不變的前提下獲得極大的提升。
林楓尋思一下,詢問了一個他比較在意的事情。
“我有一個問題,飛船要如何保證它能在合適的位置減速?星虹、尺縮效應都會對飛船自身對外界的觀測造成很強的影響,這與在太陽系內航行不同,速度太高了。”
接近光速航行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一個很直接的問題,你要在什么時候開始減速?
受尺縮效應影響,飛船自身的時間與外界低速尺度下的時間并不同步,高速狀態的飛船上一秒并不等同于低速狀態下一秒的時間,可能是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十年。
星虹則是飛船自身觀測的星象圖景,被因高速運動而彎曲的時空所扭曲,看起來像是標靶形狀的彩虹。
借助星體定位自身坐標,顯然便不再現實。
想象一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周圍黑漆漆一片,自身的時間還與正常時間不同,試問要怎么知道自己當前位置在什么地方?
要怎么知道自己究竟跑了多遠?
要怎么知道有沒有跑到應該減速的位置,要進行減速運動?
光速二分之一的速度,不可能瞬間便停下來,需要一個漫長的減速過程,而越過減速位置,基本等同于將要錯過目的地恒星系統。
技術員答道,“二型飛船通過內部原子鐘的計時,將所有干擾因素納入時間計算后,利用時間推算出飛船當前航行的位置,以及恒星之間空曠地帶減速時的位置,等減速到可以忽視掉星虹、尺縮效應時,跨恒星飛船會再切換回常規的太空定位。”
時間,只要事先計劃好,通過計算求得低速狀態下的正常時間,然后再基于正常時間,讓飛船在減速點開始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