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三體方艦隊還在極其遙遠的地方,祖安人他們花了一、兩百年的時間修建起大量反物質制取設施,布置在太陽軌道上。
在籌集到足夠的反物質后,祖安人和悲風再次起航,前往河系中心的黑洞,剩余的其他人則是擴張,向其他恒星系統殖民,以制取更多的反物質,繼續原來的大逃亡戰略。
時間流逝了許久,隨著最后一批在黑洞外的人類飛船被三體方艦隊消滅,三體方艦隊向導演部提出讓虛擬太空演習結束,剩余下來的人類方戰艦躲入了黑洞,他們已經不具備文明重建能力,人類方失敗了。
可導演部的回答讓三體方艦隊愕然,人類方在黑洞內部重建了新的人類文明。
他們在黑洞內,用飛船的計算機并聯成一個數據平臺,進入了讓身體半休眠的狀態,思維沉浸在網絡中,肉體則留存在培養槽內自然活到壽終正寢。
靠著一臺小型核聚變爐,供給著這個在黑洞內的虛擬人類文明幾十萬年不是問題。
而黑洞內部的幾十萬年,足夠宇宙熱寂不知道多少回。
整個虛擬太空演習都陷入了僵局。
因為這件事,太空軍高層爭論不休,人類文明在黑洞內重建,這到底應該算平局,還是應該算人類方艦隊的勝利?
“我認為,三體方艦隊沒能抹殺人類,更沒有徹底性的摧毀掉人類文明,所以這算是三體艦隊的失敗,人類方艦隊贏了這場虛擬太空演習。”
支持人類方艦隊贏得勝利的太空軍高層表明自己的態度。
另一方則爭鋒相對的反駁,“我不同意,他們只是在逃亡,一群窩在黑洞里的逃亡者,人類進入了黑洞,也注定無法離開黑洞,整個文明永遠都被困死在黑洞中,隨著這個重建文明的發展壯大,對物資的需求量必然提升,可他們的物質卻固定不變,即便以最理性的方式延續到最后,這個文明的所有載體物質也會變成不可再利用的亞原子粒子,一個注定沒有希望的文明也能算是重建?”
躲入黑洞的文明注定要迎來滅亡,文明中的熵會不斷增加,可黑洞內部卻沒有任何新物質可供這個文明將熵轉移稀釋。
那么,當這個文明的熵堆積到一個極致時,那個文明必將迎來崩潰,集體也將走向滅亡。
躲入黑洞里重建的這個新人類文明,最多只能延續幾十萬年,幾十萬年后,這個沉浸在小世界中的文明必然走向毀滅。
但是這樣的理由,無法徹底說服支持人類方的太空軍高層。
“可宇宙也注定會熱寂,人類文明在黑洞外也是一樣的結局,在黑洞里,尺縮效應會讓這個重建的人類文明延續的比宇宙外的文明更加久遠,一直到黑洞質量再也無法維持自身而爆炸前,人類文明都會存在下去。”
反駁者反問,“那樣的延續有什么意義?利用黑洞延續文明,有意義的時間才多少?這不過是個文明的冬眠艙罷了。”
主持會議的亞洲艦隊總指揮發言,他干咳一下道。
“我認為我們應該把話題回歸正軌,不論如何否認,人類方艦隊在黑洞內部重建的文明,哪怕它是一個注定沒有希望的文明,那也是一個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人類文明,這是不可辨駁的事實。”
“反觀三體方艦隊,他們已經注定無法威脅到人類文明,不進入黑洞內部的三體方艦隊,注定淹沒在宇宙的歷史長河中,而即便三體方艦隊追入黑洞內部,也因為黑洞內部的時空環境,永遠都無法知道早于他們進入黑洞內部的敵艦在哪里,無限拉伸的時空下更是無法接近對方。”
“客觀來講,三體方艦隊沒能達成他們的任務,即摧毀人類文明,人類方艦隊盡管表現的很狼狽,但他們達成了他們的目的,讓人類文明延續下去,而且還注定能延續的比宇宙還要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