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背對著兩人,少年道人的嘴角朝著下面偏了下。
為什么那么清楚……
當然是因為,當初堯帝這事情,帶著了禹,而禹興沖沖地回家提起了正在捏陶器的淵的衣領子,把他也帶上了,而直接后果就是,堯帝誅殺燭九陰獨子,還把人家埋在家門口懸崖上的事情,被記錄在了山海經里。
‘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于昆侖之陽。’
‘帝乃戮之鐘山之東崖。’
而非常不巧。
這種對燭九陰來說,和跳臉抽巴掌沒有任何區別的行為。
正是他衛某人主筆。
伴隨著不斷回憶,不斷記起一些細節,衛淵對于后來禹王鑄造九鼎,分裂山海的行為動機,沒有任何的奇怪。畢竟,一個偶像是顓頊,被帝堯退休后親自調教出來的人族王者,性格會無限向前面兩者靠近,甚至于更為激昂。
但是,這破事兒算是什么……
衛淵嘴角抽了抽,望向不周山,也就是鐘山的方向,有種想要不顧風度,仰天長嘆的沖動。
禹啊,你快回來吧。
仇家太多太狠,我一人承受不來啊。
要不然,
要不然你把我帶走也成啊。
……………………
而在衛淵望向遠方的時候,日常懷念大禹的時候。
突地神色微微一動,抬眸望向遠處。
有數目繁復而浩大的氣息,洶涌而來。
衛淵很快辨認出了來者的身份——是西經之山所記載的眾多山神。
奇怪,這些山神一般都只會待在自己的山里,不會輕易外出才對,難道是把他當做了同類?
衛淵若有所思,站起身,望向氣機奔赴而來的方向。
山神的話。
正好可以打探打探‘西山經玉書’的下落。
于是,同樣的山神浩瀚之氣息,自他身上升騰而起。
PS:今日第二更,感謝神農本毒兩萬賞,《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周禮·大司徒》:天不足西北,是為天門。《詩含神霧》: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
《楚辭·天問》云:“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鑒誡錄》:燭龍衘耀,只可照于一方;春雷振聲,不能過于百里。
《后漢書》:征燭龍令執炬兮,過鐘山而中休
《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下地而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顓頊子孫的位格直接高于燭龍,是以判定為燭龍是顓頊臣子。至于創世神位格,還有和盤古聯系,只是現代網文設定而已,位格最高也只是在明清時被看作太陽的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