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立德?就是有大德于天地,如孔圣人道化天地,以自身之道補天地之缺。德行感召于天地,通達于世人,萬眾感而景從。
立言之境,以后天靈慧書寫華章道理,借天地浩然正氣養之。華章一成,即為儒道之寶,能夠調動浩然正氣加持自身,發揮超越自身極限的力量。
華章一成,便擁有橫渡雷劫的實力。而根據自身底蘊不同,能夠度過不同層級的雷劫。最弱者可能堪堪度過一重雷劫,最強者甚至能夠一舉躲過六重雷劫。
而想到度過七重以上的雷劫,必須達到立功之境。只有達到立功的層次,收到天意垂青,減少七重雷劫的難度,方才可以度過。當然若是積累的底蘊確實非常尋常,自然也能夠強行度過雷劫。
也就是說,敖臻如今想要更近一步,就必須達到立言境界,將自己參悟的天地道理書以文章,著書立說方才可以。這對敖臻來說難度也不大,就是選擇太多,導致他有點難以抉擇而已。
想了想,敖臻決定暫緩突破,畢竟立言所著之書對于自身之后的突破至關重要,不能馬虎大意。敖臻需要仔細思索一般,寫出一本曠世巨著。
敖臻在山林中感應了一番,一片竹林出現在他的感應之中,竹林周邊環境優美,符合敖臻對于臨時住所的基本要求。
只見那竹林處于一處山谷之中,竹林盡頭還有一道瀑布,在陽光的映射下,一道虹橋懸掛于空中,極為美麗。
敖臻以神魂駕馭浩然之氣,踏虛而行,來到了山谷竹林之中。只見敖臻神魂一動,那些綠竹仿佛又生命一般,相互纏繞、編織,很快一個精致的竹樓顯化于半空之中。
之后敖臻便在這竹屋之中住了下來。上午以源力滋養肉身,修行武道以護身;下午則誦讀記憶中的各種儒家典籍,汲取先人智慧以養神魂;晚上則以洞悉衍法之神通推衍儒道華章。
這一天,敖臻在竹林練武時,發現了一位青年正在偷看自己習武。這青年不及弱冠,十**歲左右,身材消瘦,模樣清秀,身背藥簍,手拿藥鏟,顯然是一個采藥人。
而最讓敖臻側目的是,青年頭頂的青色本命氣柱沖天而起,凝聚成飛仙異象。顯然這青年氣運過人,有飛升成仙的資質,是一個巨大的潛力股。
因此,敖臻假裝沒有發現其偷窺自己練武,反而修習起最簡單、最基礎的樁步,一邊練,還一般自言自語的對關竅處進行一番講解。
練武完畢后,敖臻沒有和往常一樣,誦讀儒家經典。而是使用星宿斗數開始推算起那個青年的相關信息來。敖臻能夠感知到,這個青年身上,有屬于他的機緣。
這一推算,結果卻讓敖臻大吃一驚。原來那個青年叫做張角,冀州巨鹿人。關鍵是他還有兩個兄弟,分別叫做張寶、張梁。
如果實在其他世界,其他朝代,張角這個名字非常普通。但是在東漢末年,張角卻是一個抹不去的存在。
太平道道主、大賢良師、天公將軍,這一個個頭銜,就能知道張角后來會有多輝煌。哪怕黃巾起義失敗,但他依然名著青史,成為漢末三國的導火索。
關于張角的信息在敖臻的神魂中一一略過,在聯想到那樁大機緣,無數的靈光在他的識海內閃過,很快太平要術這四個字浮現在他的識海中。
敖臻的心中頓時浮現出幾分明悟來,太平要術作為黃巾道的立教之本,名傳后世,是著名的道家經典之一。根據后世的傳說,乃是南華老仙傳給張角的天書,給是給太平要術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而如今,敖臻正處于儒修著華章的重要關口,若是編纂出太平要術,然后借助張角的太平道傳播,豈不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積累出海量的底蘊。這恐怕就是他感應到的大機緣!
之后的一個月,敖臻將大部分心神融入大臻洞天之類,借助洞天之力推衍太平要術。由少部分心神控制肉身行動,如往常一樣,上午練武,下午讀經,晚上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