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校章里保留[條件允許時,應不因畢業學員的籍貫,合理分配他們的去向]的條款,希望將來有一天諸共和國能夠和睦友愛,啟用這條規定。
因此,陸院畢業生一向是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溫特斯是維內塔人,自然要回維內塔。
老元帥的計劃,效果并不理想。至少二十六年后,諸共和**隊還是各自為政。
也多少起到一些作用:軍官生們接受了數年大聯盟主義的熏陶,即使不支持大聯盟主義,也至少對大聯盟主義持同情的態度。
溫特斯就是典型的票友型大聯盟主義贊同者。
但還是那句話,計劃沒有變化快。
老元帥剛退下去,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聯盟的勢力伸展到大洋之外,海外利益迫切需要保護。
所以畢業生的分配去向又多出一條海外派遣。
這時候,每年150名學員肯定不夠。無論是誰都不會接受自家子弟被送往海外。
陸軍軍官學院因此擴大了招生名額,在原本每學科50人的基礎上增招5到10名學員,溫特斯這一屆便有172名學員。
這個時候,陸軍軍官學校的實質控制權已經到了聯省陸軍部手里。
聯省陸軍當然遠不及老元帥公正無私,因此這些擴招名額的生源全部來自于聯省共和國。
聯省軍方還以擴招為由,改變了畢業生分配政策。
其他加盟國每年還是來30個學員,但回去的時候就會變成32或33個學員,趁此機會往其他加盟**隊里摻沙子。
很顯然,被送到盟國的聯省軍官生不會有什么好待遇。但是相比海外派遣,去其他加盟國已經堪稱上好的去處。
至少去盟國還算留在家里,去海外那就是“站著出海、躺著回家”。
因此每到見習季,聯省籍軍官生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分配去向,是聯省共和國本土?還是其他加盟國?還是海外派遣?
其他共和國出身的學員不擔心,他們哪來回哪去;
那些家庭背景深厚的聯省籍學員也不擔心,因為他們的長輩絕不會讓他們被送到鳥不拉屎的海外或是“盟國”。
無權無勢的聯省籍學員則要四處找門路,求爺爺告奶奶只為留在本土,再不濟去加盟國也行。
絕對不能去海外,去海外就是死路一條。
巴德的父母都是佃農,在這件決定他人生道路的大事上,他的父母幫不上什么忙。
溫特斯瞞著巴德寫信給他的姨父。溫特斯的姨父——也是他的養父——在維內塔陸軍任職,溫特斯希望姨父能幫幫巴德。
但是聯省陸軍分配自家學員,維內塔軍方怎么可能插得進手?
姨父回信告訴溫特斯:以現在聯省陸軍和維內塔陸軍之間的關系,如果他開口要人,聯省陸軍反而會毫不猶豫把溫特斯的好友送去海外。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巴德只能等待別人宣判他的命運,溫特斯也只能在一旁看著干著急。
畢業包分配,不全然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