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后面的塔尼佬吃準了諸共和**制的弱點:政體決定了維內塔不可能像封建君王那樣不計代價地動員數以十萬計的軍隊。
不打仗的時候維內塔一共就只有六千常備軍,為了省錢還要分散在各座城市里駐守,因為可以由駐地城市提供補給。
所以安托尼奧和雷頓不可能把維內塔的精銳浪費在塔城的城墻下,但他們也不可能在自己后方留下一支聯合會的軍隊伺機待發。
這就是雷頓大罵塔尼佬把自家東西偷學去了的原因。這是一個“戰術上攻壓倒防,戰略上防壓倒攻”的時代。自己的勝利法寶被別人拿去用來對付自己,論誰心里都窩火。
然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人類別的東西學得都很慢,唯獨在打仗這件事上學得最快。
帝國邊陲的蠻族也許學不來詩詞歌賦,然而見到鐵器、投石機、火藥、大炮這些東西卻立刻就能吸收消化。
這也是為什么“野蠻”能一次又一次征服“文明”的原因,因為在這個時代“野蠻部落”的軍事科技并不比“文明國度”落后,在動員能力上還要更勝一籌。
有些跑題,重回到塔城攻防戰。
一眾軍官想來想去,也沒什么好辦法。
其實最好的辦法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就是不攻,圍著。塔城守軍不到三千人,而且已經嚇破了膽,絕不敢主動出城決戰,
所以大維內塔軍團和圣馬可軍團中只要留下一支軍團在此圍困,就可以等著守軍斷糧自行投降。
守軍要是不出來,那大家就靜坐戰,反正維內塔人有整座赤硫島作為補給地,可以陪塔尼佬對峙到世界末日。
守軍要是敢出城野戰,那反而更好。五千余人的滿編軍團打你三千雜牌軍,非把塔尼佬腦漿打出來不可。
另一支軍團則可以從圍城戰中被解放出來,繼續攻擊塔尼利亞群島的其他主島。
這個方案大家心知肚明,好是好,可是問題在于……誰留下?誰走?
誰會愿意留下來圍城?誰知道城里的塔尼佬手上有多少糧食?理查四世可是圍了兩年都沒能攻進圭土城。如果運氣差一點,恐怕戰爭結束的時候,留在這里的軍團還在和城里的塔尼佬大眼瞪小眼。
士兵們可能會很樂意,可在座的軍官們一個也不樂意。
沒有戰爭,軍官想要晉升就只能靠熬資歷。而塞納斯聯盟的軍制導致軍官們不僅要熬資歷,還要等空缺。
能坐在軍議帳的軍官除非家境殷實或是岳父家境殷實,否則都是“乞討少尉、貧困中尉、擠錢上尉、終于少校”一路熬過來的。
好不容易撈到打仗的機會,哪個軍官會愿意在這里徒耗光陰?誰不想再進一步?
在這座小而硬的塔城之外,維內塔軍隊指揮系統的問題便凸顯了出來。
如果從合理性的角度來說,當然應該是由預備役軍團在此圍困,而精銳的常備軍團離開赤硫島繼續攻城掠地。
然而問題就在于塞爾維亞蒂是少將,雷頓也是少將。況且即便是前者軍銜能壓過后者一頭,也無法指揮后者。
維內塔共和國的軍隊體制決定了軍團之間各自獨立,因為各軍團直屬于軍事委員會,軍團長只對十三人議會負責。哪怕是一個少尉被安在了圣馬可軍團軍團長的位置上,他也可以不甩安托尼奧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