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說:“要想富,先修路”。
但維內塔人要在赤硫島上修路,目的絕不會是為了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修路?”剛醒來的溫特斯的腦子還有些迷糊:“。修什么路?”
“要修一條標準的固治道,從赤硫港到塔城。”安德烈喜氣洋洋地說:“兩位少將聯合下達的命令,沒錯。嗨,不管修什么路,反正不用咱們當抄寫員就行!”
“唔。”溫特斯揉了揉眼睛,努力思考著修路的真正目的。突然嘆了口氣說道:“我大概想通是怎么回事了……看來上面已經下定決心要攻城了。”
赤硫島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島,島嶼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火山。因此赤硫島從海岸開始,越往內陸海拔越高。
位于島嶼中央的塔城背靠的是火山島上的火山,因此占據了天險般的地勢。
塔城所在的環境原本不適合形成自然聚落,然而此處卻蘊藏著儲量豐富的火山硫礦。
曾經的赤硫島公爵為了把硫礦攥在手里,沒有把治所設在赤硫港,而是在此處開辟新城。
硫礦開采業和政治因素最后造就了塔城,塔城也正是因為曾經的赤硫島公爵在此處修建的高塔城堡而得名。
從塔城到赤硫港之間并沒有一條直通的道路,甚至沒有一條體面的道路。
年久失修的土路從赤硫島出發,要七拐八拐經過數座村莊和種植園后才會到達塔城。
想到以上種種,在溫特斯看來安托尼奧和雷頓不攻城而是先修路的目的也就顯而易見。
溫特斯也遠遠觀察過塔城的城防結構,雖然是落后于時代的舊式城墻,然而仍然讓人望而生畏。
在舊時代,高聳的堅墻被認為堅不可摧、無法逾越,是財富和軍事實力的象征。
然而現在已經沒人再修筑這種城墻了,原因很簡單:這種設計無法有效抵御火炮的轟擊。
資金是有限的,城墻要造得高,就不可避免地會造得薄。在過去這沒什么,守城時會在城墻后面搭建木制腳手架,臨時增加城墻的寬度讓更多的守軍能站在上面。
然而火炮技術成熟之后,高墻的優點同時也變成了缺點:
越高的城墻正面投影面積過大,越容易被炮彈命中;
而且城墻厚度不夠就沒法布置火炮,康斯坦丁堡攻城戰中守軍便發現,布置在城墻上的重炮開火時產生的后坐力對高墻的破壞,比攻城火炮造成的破壞還大;
原本城墻上的塔樓也變成了問題,舊式城墻的塔樓要比城墻本身的高度高得多。這種設計使得即便敵人爬上城墻,守軍也可以繼續堅守塔樓;
然而墻上高塔的存在又導致守軍無法在城墻上快速轉移火炮……
種種缺點無法詳解列舉。總而言之,看到這種高墻,用大炮轟它就完了。
在維內塔軍隊編制中,炮兵部隊在常規軍團之外獨立成軍,所以軍團里只有步兵和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