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余輛大車在荒原蜿蜒行進,不知不覺間拉成超過兩公里的長隊。
前面的人往往只是翻過一道坡或繞過一座土丘,便會在后面的人的視野中消失。
溫特斯往返巡視,保障行軍秩序。任何出故障的馬車都會被迅速拖出隊列,等待負責掃尾的巴德少尉救援。
跨過界河,就等于法律意義上離開帕拉圖共和國,所有人都多少有點緊張。
好在一路無驚無險,除了有輛馬車后輪掉了之外沒出什么情況。
緊張很快消退,疲倦涌入軀體。
行軍是極其枯燥的勞動,實際上就是不停地走。而且中校嚴禁手下將武器、雜物放上大車。
民兵身上背著三四十斤,深一腳、淺一腳走在荒原上,心中只想著休息。
杰士卡中校嚴格控制行軍節奏,沙漏每翻轉兩次——大約一個小時——隊伍才可以小歇。
一直走到正午,中校才下令吹響長休息的軍號。
……
赫德諸部和帕拉圖之間的“緩沖區”自古有之。
數百年來兩方時戰時和,每逢遭災赫德人便到帕拉圖打草谷,帕拉圖強盛時同樣會興兵征伐赫德諸部,擄掠牲畜、奴隸。
歷史學家邦妮·塞菲爾這樣形容:“帕拉圖人本質上是農耕化、公教化的赫德人。即便在缺乏教化的蒙塔山民眼里,帕拉圖人也太過野蠻。”
赫德諸部不愿到臨近帕拉圖的草場游牧,帕拉圖人不敢在赫德諸部附近定居,最后自然形成三不管地帶。
待到三十年前,內德元帥同赫德三大部簽訂和約時。
更是用書面形式規定“此間兩百里,帕拉圖人不開墾、赫德人不牧畜”,緩沖區從此有了正式法理依據。
按照內德·史密斯的設想,保持距離或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軍事沖突。
但事實同他的想法恰好相反。
[注:帝國歷526年屠夫阿爾良兵敗身亡,次年帕拉圖公爵領內亂,保皇派同共和派相互攻殺。赫德可汗“昔班厥葉”趁機揮師東侵,內德·史密斯率聯盟軍大破之,陣斬厥葉汗,赫德諸部自此一蹶不振]
……
“難怪要挑冬天出兵!”一個聲音遠遠傳來:“這爛地也就冬天好走一點。春夏遇上雨水,地里肯定全是爛泥,大車根本走不動。”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聽就是安德烈亞·切利尼少尉。切利尼少尉目前是杰士卡大隊內部公認的頭號大嗓門。
不過也有小道消息流傳: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蒙塔涅少尉發起火來嗓門能大到嚇死人。
追其源頭,大概是某個狼鎮民兵酒酣耳熱時,繪聲繪色講述了一番少尉“一聲怒吼活活嚇死巨匪馬掌伊萬”的故事。
安德烈大步朝巴德幾人走來,搓著手大笑問:“貝里昂,今天中午吃什么?”
巴德、卡曼教士和瑞德修士坐在地上,身下是一大塊帆布。
幾人都是在等上菜,巴德還是特意從車隊末尾趕過來的。
自打貝里昂轉任勤務兵,和溫特斯共進午餐、晚餐的人便越來越多。
“主菜是慢燉豬肘,長官。”端著鐵鍋的主廚回答:“還有奶油雜蔬湯,不過面包是昨天的。”
貝里昂掀開鍋蓋,用糖和醬慢燉的豬肘冒著熱氣。燉了一路的肉軟爛多汁,輕輕一抽骨頭就被取下來。
“你到前面的營地去過了?”溫特斯端著一籃面包跳下馬車:“回來夠早的嘛?”
安德烈盯著鍋里,隨口回答:“來回二十公里,能用多少時間?”
談話間圍著鐵鍋的幾人開始動手分肉,貝里昂回到馬車邊又端出一鍋雜蔬湯。
瑞德修士小嘗一口,嘖嘖贊嘆:“貝里昂先生,憑你的本事,我看去給皇帝當廚師也是綽綽有余。”
鐵匠笑了一下沒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