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正兒八經的防御方,藍軍有著天生的主場優勢,紅旗-9和紅旗-16組成的近中遠防空導彈體系,可不是吃素的。
派遣滿編制的雄鷹中隊和金鷹中隊,共計8架殲-10a,掛載標準空優武器方案,再配合第一防空導彈營,全殲紅軍14架參演軍籍沒有絲毫問題。
對于毆打新飛,上校指揮長頗有心得,算是樂在其中。
至于矛隼中隊全軍覆沒的情況,意外,完全是一個意外。
“是!”
得到指揮長的命令,女操作員紅狐貍臉上帶笑,迅速將傳達命令。
處于空中巡邏戰備值班狀態的獵鷹中隊2架殲-10a,立即通過數據鏈獲得紅軍機群數據,后方衢州基地之中,拉響急促的警報聲,隸屬于雄鷹中隊和金鷹中隊的八名參演老飛,穿戴抗荷服,以最快速度登機起飛。
這8架殲-10a,是天鷹軍演藍軍僅剩的空中作戰兵力,至于兩架特別配備的轟-6k,勉強算為空中作戰兵力,只能執行對地轟炸任務。
制空這種針線活,可不是五大三粗的轟-6k干的。
轟炸機制空?
好吧,理論上,轟炸機的確能制空作戰。
身為空軍體系化作戰的一員,擔任空基武器搭載平臺職責的戰略轟炸機,可以掛載遠程空空導彈,待在后方做一個靜靜的美男子,通過后方預警機傳達的目標數據,鎖定目標發射導彈即可。
但這僅限于理論上,全世界還從來沒有一款轟炸機實施過類似的制空作戰任務。
因為,壓根就沒多大用處。
轟炸機笨重體型賦予的拙劣機動性,在面對第四代隱身戰斗機的時候,完全就是一個活靶子,容錯率和生存性過低,無論是最高時速2馬赫的圖-160‘白天鵝’戰略轟炸機,還是b-2‘幽靈隱身戰略轟炸機,亦是如此。
在藍軍隨機應變做出相應戰術部署的時候,特意安排正面機群放緩飛行速度的紅軍預警機,同樣探測到藍軍的情況。
“報告,發現藍軍2架殲-10a,空警-2000預警機,并未發現其他殲-10a。”
主雷達操作員望著頗具科技氣息的顯示屏幕,具備智能化的數據管理系統,根據雷達反射特征信號和敵我識別頻率,自動識別民用航班和戰機,標記出藍軍空域的情況。
空警-2000戰略預警機的最大探測范圍470公里,空警-500第三代中型預警機的最大探測范圍475公里,兩者最重要的性能指標相差無幾。
“沒有發現其他殲-10a?難道說藍軍發現了什么?不對,就算佯攻部隊的機型不對號,可藍軍也無法準確判斷我方的意圖,反倒會陷入迷茫,應該不會發現第一中隊。”
中校指揮長聽聞,眉宇微皺,思索一番,下達命令:“繼續搜索,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