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后的日子里,前沿偶爾會放出一些新的內容。
像是一步步解謎一樣,慢慢慢慢的揭開大會的迷霧。
時間也在這個過程中迅速流逝。
五一勞動節后的5月6號一大早,方年同學拾掇拾掇,趕去了復旦。
今天……
是方年同學在復旦大學求學路上的最后一次‘考試’:畢業答辯。
今天之后,方年同學將從復旦畢業,正式成為一名社會人,再不能在名字后面加同學二字。
陸學姐陪同方年同學去了復旦——她也有日子不曾去復旦了,她研究生的課程在三月底徹底結束。
接下來的時間,陸薇語需要做的是完成前沿與復旦合作的兩個哲學研究課題。
嚴格來說,算是管理學的范疇。
但用哲學來探討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
前沿這邊由關秋荷、劉惜兩人對接參與。
是很奇怪的組合。
但,這是方年的安排,沒有商量余地的那種。
陸薇語送方年到了答辯教室門口,右手捏拳用力一甩:“方學弟,要加油哦!”
“有了陸學姐的鼓勵,我再也不怕啦!”方年一本正經道。
“……”
方年走進教室才知道,主要負責答辯的居然是王德峰教授。
好家伙,這怕不是碩士答辯的標準吧?
不過這對方年同學來說,倒是個小事情。
按照流程,方年簡單陳述了自己的論文思路、內容、結論等。
不出所料,在簡單陳述完后,鋪天蓋地的問題襲面而來。
早在大二就能把論文發到哲學評論上的方年同學,其畢業論文是更進一步。
多元文化、文化間交流與對話:中華文明五千年的人文優越性
從題目上來看,這根本就不應該是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范疇。
洋洋灑灑上萬文,深入淺出的闡述了方年的個人觀點,表達了對中華文化在當前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優越性、主流性等等。
甚至還涉及到了一點點的政治內容。
從這篇論文上,各位教授已經能粗淺的看出來平書當時在廬州對方年的看法:
極致的愛國平民主義。
以及智庫對方年的分析:極致的西方厭惡感、極端民族自豪感。
方年甚至不那么的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反而更認同中華文化,尤其是****思想其在哲學范疇上對中國的促進性。
哲學嘛,總是要講范疇的。
要不是王德峰知道方年的身份,真是有點經不住方年這些犀利的觀點。
這也是為什么方年同學答辯就他自己和老師,連個同學都沒有。
在經過相當激烈的討論后,王德峰教授做了總結:“方年同學,恭喜你通過答辯。”
稍頓,王德峰又補充道:“縱觀你大學期間的學業表現,十分優秀,你又有非常大的現實優勢,我可以確定的是,你確實不需要繼續深入學習,我想大概沒人能當你的老師了,你要尋找的答案只能靠你自己;
我只能祝愿你有一天能夠找到自己的答案。”
其他幾個教授除了在提問和討論時,就沒開過口。
他們……
其實多少有一丟丟的尷尬。
學生太優秀,老師容易下不來臺啊!
不過他們到現在也算是知道了方年的身份,再一細想,又覺得能接受。
畢竟面前這個年輕人早就是許多成功大佬仰望乃至不可及的人。
甚至,這個年輕人以一己之力改變了高校教育的某種格局與規則。
再有就是傳聞中這個年輕人多次跟平書相談甚歡。
這樣的人,天才一點,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
答辯結束后,方年同學走出了教室。
教室外除了陸薇語,還有高潔、蘇梔、羅喬、曾伊人她們四個。
見到方年,蘇梔嘰嘰喳喳好奇道:“方年,你這次是寫什么論文了,答辯居然是單獨進行的,還這么久?”
“對啊對啊。”羅喬連忙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