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傳承至今,公認有四位圣人。
其圣像、學問,乃至于思想。
自上古年代延續到今日,無有變化。
后世的賢人、大儒、君子。
他們皓首窮經,耗費畢生,鉆研圣賢典籍。
其實都在攀登那座看不到頂峰的巍峨書山,橫渡那座看不見邊際的浩瀚學海。
希望沿著四圣所留下的道路,進入更高的境界。
“至圣先師借文字精義,顯化浩然正氣,定下儒門修行之基礎。”
“著春秋,立私學,門下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從而登圣位。”
“亞圣,以仁、義、善三字為大道根基,拓寬了道德二字,對于人心教化再上一層,讓儒門這座牢固的屋子愈發不可撼動。”
“據傳,當年妖魔大潮橫掃世間,亞圣以‘仁者無敵,舍生取義’這八個大字,誅滅十二尊大妖,八尊域外天魔,還神州以清寧。”
“兩位圣人先后化道而去,再無任何蹤跡。”
“再過八百年,禮圣繼承儒門正統,定下三綱四維五常八德,從而登頂圣位。”
趙穆盤坐于山頭,眸光如實質般,打在青衫磊落的左端云身上。
后者眼神晦暗不明,沉聲說道:
“沒想到陛下除去武學造詣驚人,見解非凡,對儒門正統的傳承延續也有所了解。”
趙穆手指輕彈,虛空似琴弦般被撥動,泛起一圈圈余音漣漪。
他之所以提及儒門四圣,乃是因為左端云他踏上的那條路。
近乎與前面三位圣人背道而馳,絕不相同。
“儒門前三位圣人,其實都一脈相承,至圣要求克己復禮,遵守五德。”
“亞圣接過大旗,將仁義發揚光大,禮圣再把那套規矩做到至極,約束人心。”
“可文圣,他之理念并不遵循傳統。”
“僅是主張‘人性本惡’這一條,就讓走在前頭的亞圣頗為難堪,之后的義利之見,更是觸及根本。”
“這一宗儒門內部的大道之爭,后世儒生大多都站在亞圣這一邊,并無幾人繼承文圣學問。”
“那位立志于打破儒門藩籬的圣人,唯二教出來的兩個弟子,最后還成了法家門徒,并且同門相殘,正統凋敝。”
“也難怪萬載之后,幾乎不見文圣一脈。”
趙穆自從入主東宮,每日除去御書房批閱奏章,暖閣練功,琢磨武學。
還會前往書庫,遍讀典籍。
尤其是對有關六大圣地,上古道統的雜書、古書,格外上心。
“想不到啊,向來奉行至圣、亞圣、禮圣三家之學的上陰學宮,竟然出了一個文圣門下傳人。”
趙穆嘴角含笑,望向那位“離經叛道”的青年儒生。
對方所說的制天命而用之,禮法并施,以及最后王霸義利之說。
全部都來自于文圣一脈!
倘若給上陰學宮的大祭酒知曉此事,別說左端云是五百年才出一位的讀書種子。
哪怕他成了天下儒首,前者都必須狠下心來,清理門戶。
甚至要號召天下士子,學宮眾人,共同討伐之。
大道之爭,便是如此,沒什么道理可言。
“至圣、亞圣說仁義道德,文圣卻說人性本惡。”
“亞圣再說‘法先王’,文圣又提出‘法后王’。”
“以一人之力,挑戰儒門兩位圣人的大道根基,還能登頂圣位。”
“朕也不得不說上一聲佩服。”
趙穆仰頭望天,一團團流云聚散不定,自眼前飄過。
遙想上古年代,何等輝煌的大世。
相傳天有九重,地藏深淵。
四方大洲,八荒極域,無邊無際。
諸子百家爭鳴,神朝圣庭林立的空前盛景。
如今是再難得見了。
一切都成飛灰。
念及于此,趙穆不由神往,也感到遺憾。
“陛下既然知曉文圣一脈,那也應該明白,左某要立的帝王之學,是最適合大周的規矩。”
左端云也不隱瞞,他先后三次攀登書山,橫渡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