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陶器甚至算是瓷器、泥塑工藝品的始祖,因為他們的原材料都是泥土,只不過其中更詳細的東西,比如瓷器用的是什么土,陶器又要用什么土,易歸藏并不清楚。
甚至連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易歸藏也不清楚,他只能自己動手去試驗,只要做出來能用的就行。
那樣他就可以告別單純的烤肉,可以考慮煮的吃,部分他在這幾天遇到類似于野菜、蘑菇之類的食材,也可以豐富他的味蕾。
甚至利用野豬之類身上不多的肥肉提煉出動物油,那樣的話,他甚至還可以做出煎、炸等手法。
搬了幾塊兒大小差不多的石頭,在洞口處圍了一個小圓,這里就是易歸藏以后固定的燒火之地,又在300米外的湖水邊洗了幾塊兒形狀稍微規整一點的石頭,這就是易歸藏以后的桌椅板凳。
隨后便是最重要的一步,制作陶器。
先挖一個小坑,隨后簡單測試一下,選了一種類似紅泥般,黏性稍微好一點的泥土,易歸藏便開始了自己制作陶器的第一步,和泥。
就像農村80、90后部分男孩子小時候玩過的那樣,把土當面粉,在里面加入水,不斷攪和,形成有黏性的泥。
沒有像樣的工具,易歸藏只能按照自己的猜想,把這些泥當面粉一樣使用,學著以前母親和面的手法,在還算光潔的石頭上不斷的揉搓,擠壓,爭取讓手中的泥變得光滑。
一整套忙下來,天色已經徹底黑了下來,易歸藏不得不點燃火堆,挑燈夜戰。匆匆吃了幾口烤肉墊了墊肚子,繼續和泥對著干。
干了就用手沾沾水,一直接近3個小時,易歸藏才揉出兩大塊兒泥土。
隨后他為了防止泥時間長了會變干,不得不熬夜捏形狀。
第一次制作,還屬于測試階段,他選擇制作的就是比較小的工具,一個半圓形像鍋一樣,但鍋口直徑只有30多公分的小鍋。
因為沒有模具,他只能一點一點耐著性子去用手捏,用手抹平。
至于另一個,易歸藏打算以盤子為原型,做一個平底鍋,半圓形的鍋太麻煩了,為了省事,他決定偷個懶。
第二天一早,將做好的兩個陶鍋放在陽光底下晾曬,同時易歸藏也開始收集枯葉之類燃燒時間不長的燃料,因為他記得這種好像不能燒過了,不然容易燒裂。
寧可浪費點時間慢慢燒,易歸藏也不想因為偷懶被大火燒壞,那樣浪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多。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易歸藏一遍又一遍不斷的用碎火燒制自己給予心血的陶鍋,直到當天下午,他少了十幾遍,敲著終于有清脆的聲音。
聽到這個聲音,易歸藏心里萬分欣喜,不顧身上的灰土,立馬就想去取點水試驗一下看能不能用,不過他硬生生的忍住了沖動!
野豬肉已經沒多少,經不起浪費,尤其是為了這口鍋特意留的豬肘子,需要不少配料,易歸藏想把這兩口‘鍋’先晾一晾,明天出去打獵,順便找找適合的配料,晚上再嘗試用自己辛苦做出來的這兩口‘鍋’做美味犒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