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萬秦軍在李信和蒙武的帶領之下,很快,就來到了楚國的境內,秦國對楚國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
沒有修整太久,在進入楚國境內后,李信就按照早先就想好的謀略,同蒙武互換旗號,分兵攻楚,其中,蒙武打著李信的旗號攜帶三萬關中精銳在項城之外和項燕大軍對峙。
李信則是以蒙武的旗號帶著大部隊,從另一面孤軍深入,穿入楚國腹地,數日便攻破了平輿、寢丘,直襲楚國淮北之地。
其大軍所過之處,無往而不利,輕而易舉的便鑿穿了楚國淮北的第一、二道防線,和陳郢一般,同為楚國舊都的鄢郢。
按理來說,到了這一步,李信于情于理,都不該繼續前進,急功冒進,并不是一個好習慣,但李信卻并沒有退,因為他想要復制一個奇跡,那是昔年白起所完成的奇跡。
“向東南挺進,直逼楚國都城壽春!只要渡過淮水,壽春將無險可守!”
昔年白起曾借助此法破郢,但卻沒有滅亡楚國,今朝,李信重現此法,意欲覆滅楚國。
……
楚國淮北,一座光禿禿的小丘陵上,各類將帥旗幟立于此處,仿佛一夜之間長出了無數株樹。
其中最高大的樹木,毫無疑問,是那面寫著”項“字的上柱國大旗,旗幟后還亮出了潛藏多日的主帥大纛,好讓所有楚國將士都能看到,他們的主將,在此!
項燕將這座小丘陵當成了指揮所,四周滿是蓄勢待發的預備隊,一半是短兵親衛,一半是車騎部隊。
項燕年歲五十有余,卻越發老當益壯,生活習慣上一直保持著軍人的風姿,仍然腰板筆直,聲如洪鐘,深受楚軍將士愛戴。
他年輕時也曾身先士卒,但年紀漸大,職位漸高,便不喜冒險了,而是改成指揮預備隊,身處可將戰況盡收眼底的高地,視情形將部隊投入最需要的地方,這才是主帥該做的事。
此刻,項燕挺立在風中,目光盯著遠方綿延的大地,那里,營帳連綿,秦軍大旗招展,正是李信所率之秦國大軍。
項燕身旁,一名幕僚也是看了一眼遠處的秦軍營帳,不屑道:“秦將做夢都沒料到,上柱國居然會出現在他身后!”
項燕搖了搖頭:“李信年輕氣盛,一味冒進,太過輕敵,他自以為和蒙武互換了旗號,就可以迷惑老夫,卻不知,他想在老夫面前玩弄這等小計謀,還是嫩了些!”
實際情況是李信當然不嫩,不得不出,李信這手兵行險著,確實有其用處,若是不知根底的情況下,他恐怕真會以為這是蒙武所統率的部隊,從而將主力部隊駐扎在項城和秦軍對峙。
但架不住,楚國之內有一個對李信熟悉到極致的人!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一個人的本性和用兵習慣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
而李信,就是一個喜歡冒險,也敢于冒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