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無不深覺她說的非常有道理。
魏敬一按定眾情,朗聲道:“既然如此,傳本宮口諭,速速將此兩篇文章送入宮中,請官家天裁。”
明政殿內,沈妃早已退下,唯余皇后伺候筆墨,皇帝批罷奏章,便在謄寫一些名家之句。此時,大責太監捧了一只匣子走了進來。
“官家,這是帝子臺快馬送來的,薛羅二位的文章。”大責太監將匣子端重放在了龍書案一角。
皇帝抬眼一看,遂問:“何故?”
大責太監秉言不晦,“是高家大姑娘的提議,她認為文章會是大魏的盛事,必得要官家裁定才作數,太子殿下便采納其建議,將二位的文章送入宮中。”
皇帝微微一笑,一抬手,示意大責太監打開箱子。
“瞧瞧,一個女孩子家的,都比咱們太子懂事。”皇帝心里不免對高青齡另眼相看。
王皇后也附和道:“高家大姑娘是名門之后,陛下親賜的名字,和咱們太子很是有緣。”
“若此賢女能時時輔佐太子,倒也是一樁佳話。”皇帝接過來那兩篇文章。
王皇后順著皇帝的意思問道:“這么說,陛下是有意為太子選妃了?”
“不急,功課都不明白,倒想起成家立業來了。”皇帝一口否認,遂看起兩篇文章來。王皇后與大責太監都是一口大氣也不敢喘,靜靜等著他的批示。
皇帝來回看了四五遍,最終放下了這兩篇文章,他眉心展悅,兩目聚神,一口長氣舒盡,遭灌頂醍醐一般,立現精神。
“陛下?”王皇后很久沒見過他這樣子了。
“皇后,朕問你,可還記得朕讀《漢冊》之時,曾說的一句話嗎?”皇帝嘴角揚起。
王皇后不假思索,脫口而來:“因《漢冊》才見趙漢三百年的風霜屢變,也更見趙漢學士才子的家國情懷。”
她方言罷,皇帝便伸手緊緊握住她的手,一時間,許多難言之情感借此傳遞。
“不錯,《漢冊》文章之首,朕與玉子一樣,都認為是《上京賦》,可若是這兩篇文章收錄在內,《上京賦》只得心甘情愿屈居第二。”這是無上的夸贊。
王皇后眼眶略有溫潤,卻也笑著道:“陛下,該是第三。”
“不。”皇帝痛快地搖了搖頭,遂轉臉看向大責太監,問道:“沈可人與薛赫如何看此文章?”
大責太監方道:“回稟官家,也是高大姑娘提議,此兩篇文章是由現場文人學子共同批審的,選出來是薛其是此篇為好。”
聞聽此言,皇帝心內頓有盤算。
“嘶,竟然選了薛其是?”他不滿道,“看來沈可人的差事辦得不好啊。”
王皇后雖然不解其中關節,但也明白這場文章會,沈可人也參與謀劃,“陛下?”
皇帝并不理會她,下令給大責太監:“傳朕旨意,羅明之篇徹通今古,另辟蹊徑,頗有趙漢遺風,是為此番文章會之首篇,薛其是,列為榜眼。”
他復道:“朕要見見高青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