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經亮了,在知青負責人的帶領下,這輛大貨車上坐的最后一批人也登上了車。
原本多有空余的空間一下子擠了起來,三個女孩把腳邊的行李摟進了懷里,身下跟身后的包都挪到一起靠的緊緊的,坐下的時候三人更是直接擠成了一團。
像他們這樣的并不在少數,即使沒有坐過這樣的大貨車,也完全能夠想像接下來的顛簸。
等到確定所有人都坐好了之后,大貨車開始啟動了。
大貨車穿越過了這座城市的大多數地方,透過車欄的縫隙,三人沉默的看著。
劉雪她們下鄉的地方比較偏北,跟她們家鄉所在的南方完全不相同。
劉雪對于這具身體里的家鄉雖然有記憶,但卻感情不深。相反,曾經同樣是生長在大山下的農村的她,出了這座城市越來越近的大山感受到了真正的親切感。
從穿越開始緊繃的精神也放松了幾分!
既來之則安之,只要有山有水的地方,劉雪相信以她的這一身力氣,以及前世小時候農村生活學會的必備生活技能,應該還是能夠適應接下來的生活。
大貨車足足跑了四個多小時,劉雪他們一行人在縣城的知青辦的統一安排下開始各奔東西。
劉雪三人其實是分在同一個人民公社,只是大隊不同,所以他們有幸的再同了一段路,這一次,他們乘坐的交通工具換成了足足四輛的拖拉機,劉雪大概估計了一下人數,這怎么著也不下于四十人,這僅只是一個公社而已。
路程并不遠,但隨著延路越來越陳舊破爛的房屋建筑,這些來自于各個城市的知識青年們都沉默了幾分。
很快,四輛拖拉機開始駛入一個明顯是鄉鎮地方,道路明顯比外面平整干凈一些,兩旁的房屋建筑也稍微整齊了不少,并且明顯變的擁擠了起來。
從一眼都可以望到頭的街道看過去,這個鄉鎮明顯不大,而且除了臨近另外一頭隱約可見的兩層樓建筑,其它地方還全部都是單屋建筑,只是比路上看到的那些茅草房什么的看起來高大寬敞很多,而且房頂多是蓋的瓦。
隨著那棟兩層樓的建筑越來越近,最前面的一輛拖拉機開始減速,然后穩穩的停在了兩層樓建筑外面的院子大門口,后面的幾輛拖拉機也同樣放慢了速度停了下來。
早已經等在門口的知青負責人迎了上來,先一一確定了來報道知青的姓名,然后就開始給各生產大隊分配人員。
從第一個點到名的生產大隊從院子里走出來,大家才知道,各生產大隊的人早已經等待在公社院子里,就等著接上他們這些新知青,就可以返回各自的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