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到沒有因此放棄,而是選擇化功重修。他認為既然青云界的修士被天道所棄,那表示他們現在走的道路不對,應該走符合天道規則的路。
于是就苦心孤詣,創造出了這本功法,這本功法是圍繞“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個中心而來的。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厚德載物”,則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本功法講究至柔至剛,對修煉者其他方面的要求不高,最大的特點是對心性的提升要求很高。
更多強調的是不爭、無欲、大愛。是一種比較接近天道運行方式的修煉之法,澤被萬物而不爭。
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功法的要求沒有這么高,要真能達到這程度就是圣人了,還修什么仙。
這功法更多的是要求修煉者心態平和,拋卻普通人身上的負面情緒。
此人認為普通人身上都有貪、嗔、癡、恨、愛、惡、欲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會影響到修士的成長。
不說全部拋去,至少要拋卻了虛榮心、嫉妒心、攀比心、競爭心之類的情緒,方可成就大道。
因此小境界的進階還好,大境界想要進階必須心境有所提升才行。
也就是自己以后無論是進階筑基還是進階金丹、元嬰、化神,光靈力達到了要求還不行,必須心境也達到了要求才行。
當然到這里,這功法的優劣暫且不說,但卻并沒有要求靈根,跟只能冰靈根修煉就更加扯不上關系了。
而之所以功法開頭說只能冰靈根修士修煉,則是這本心法并沒有什么攻擊力強的法術。
一般的功法除了心法外還有配套的法術。心法是用來吸收天地間的靈氣化為自身靈氣,法術則是對靈力的運用,二者缺一不可。
此人因為是化功重修,本身是會冰系法術的,開始時忽略了這個問題。
后面也發現了這個缺點,但因為這功法還是在第一次修煉,還在試驗中,就沒管,想等后面在補充法術。
此人化功重修后,修煉速度更加突飛猛進,在五百歲的時候就到達了化神巔峰的境界,只等渡劫飛升了。
然而卻還是沒有降下雷劫,后面該修士一直都在尋求飛升之路,直到壽命到了,也沒有找到。
此人坐化之前,雖然自己沒能飛升,但還是覺得功法是對的,不忍心這部功法就此埋沒,便把功法放入了宗門的藏功閣,等待有緣人。
因為沒有相對應的法術,就把自己的冰系法術也記錄在了后面,同時對修煉這門功法的人提出了靈根限制。
看完玉簡的內容,林若初陷入了沉思。林若初倒不是覺得這功法選錯了,后悔在藏功閣里面沒選《太白劍訣》。
盡管這本功法的創造者也沒能飛升,但這本功法至少到化神圓滿都沒有問題,也算的上是高階功法了。
讓林若初比較介意的是,這功法對心境的要求太高,不知道進階需要多少時間。
創造此功法的人是化功重修,經歷了那么多事,心境上肯定沒有問題,所以才能進階飛速。自己要是修煉的話,肯定不能按照此人的速度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