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十四年,夏
自從建寧五年所推行的官學制度,已經過去了九年,這期間,已經有五批幼童從官學之中走出,共計四十多萬人,全國內知文識字的人數大量增加,朝中依舊有不少重臣非常反對這個制度,他們認為,百姓若是識字,是不利于管理的,或者是不利于統治的。
他們很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他們也在等待著這些官學學子們出事,如此一來,他們就算是抓住了王符的把柄,日后也能輕易的制裁王符,這可是禍害大漢天下的行為,不過,已經過了這么久,各地也出現過不少的作亂,可唯獨沒有這些學子們作亂。
他們可是讀著何公所編著的《啟蒙六篇》而完成學業的,這些學子們,比之其他人,更尊敬天子,他們熟知漢律,有公羊之勇,他們甚至被官吏們稱為了民間御史,因為他常常監察官吏,也曾動手殺了一些貪官污吏,敢持劍殺官的百姓,簡直是聞所未聞。
因為正是何休編寫了這部書籍,因此,他在民間的名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百姓們開始將他與孔孟董等先賢相提并論,對于何公,民間開始稱呼為何子,在太學與門子學內,這樣的稱呼也是非常常見的,有些名士雖在心里并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可是也不敢當眾表述觀點。
不過,事情也終究不是順利的,這些幼童們成長為人之后,有一部人人已經不屑于繼續農耕了,他們也有些瞧不起周圍那些農夫,他們熱烈的追求讀書,希望能夠通過科功考核來實現自身的抱負,王符似乎也沒有想到這樣的情況發生,而他們的父母親人,也是支持他們的行為。
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能夠成為家族的支柱,于是乎,大漢忽然間就出現了近十萬不事農桑,整日讀書習文,一心只想通過考核的百姓們,王符對此事很是擔憂,他生怕會耗費大量的民力,終身以此為業,動搖大漢的農業根本,為了解決此事,王符要求召開朝議。
當然,在這之前,王符已經給天子上了上奏,講明了這件事的危害。
天子對此,非常的上心。
召開朝議,王符有些憂心忡忡的模樣,百官還從未見過他如此模樣,看到他這個樣子,心里暗自得意,也隱約得知,絕對是王符這廝犯下了什么過錯,看起來這過錯還不小,不然,一向趾高氣揚的王節信,怎么會變成這個模樣,呵,你王節信也有今日,上天有眼啊!
百官心里猜測著,聞人襲也是身體漸漸好轉,開始上朝。
他看到王符的模樣,心里不僅沒有喜色,反而有些擔憂,莫不是外貿之事出現了什么失誤,若是這樣,豈不是憑白耗費了那么多的國家財力?他心里想著,不禁也有些著急。
天子前來,百官參見。
王符也直接起身,講道:“如今民間,自官學出來的學子們高達四十萬,這些學子們,小部分已經就讀于門子學與太學,也有成為官吏者,只是,其中大部,終日不事與農桑,靠著家族,父母撫養,望以考核而為官為吏,長期如此,只怕動搖國本!”
袁逢皺起了眉頭,思索著,此事卻是不好辦啊,而聞人襲先是松了一口氣,可也連忙思索起來,百官之中,卻有大部分人都是有些幸災樂禍,他們終于抓到了王符的把柄啊,動搖國本,這罪名可不小啊,他們有些喜氣洋洋的抬起頭看向了袁逢與聞人襲,希望他們能夠開口制裁王符。
不過,與他們預想的不同,這倆人完全沒有開口的意思。
天子皺著眉頭,農業是大漢的根本,雖然如今才幾十萬人如此,看起來對大漢還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可是要想到,日后還會有上百萬的學子,甚至是上千萬啊,若是這些人全部如此,那大漢豈不是就亡了?沒有糧食,沒有食物,大漢片刻之間便會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