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荀君所言不可!”
“臣以為,黃公所言不可!”
“臣以為,陳君所言不可!”
朝中頓時出現了無數爭論,眾人都在思索著,當如何處置高句麗之事,看著年輕人揮舞著拳頭,熱情洋溢的爭論著,袁逢有些悲哀的發現,自己已經融合不到這廟堂之中了,蔡邕,張儉等人亦然如此。
爭論了數個時辰,他們終于做出了決定,以高句麗,三韓,東濊為寧州,以西涼刺史賈詡為刺史,前往監督,并且,要將高句麗之民遷與幽州,以幽州罪戶,商戶,豪強遷與高句麗,在高句麗多建伐木所,為北方木材之供,并要將高句麗之部首處死,以免再有叛亂之事。
而且高句麗人好戰,必須要通過馳道修建之事,來消耗青壯。
而扶余,則是單獨為國,以尚書王允為相,這是變相的驅逐,王允與曹操的關系不善,曹操率領這些新生力量,沒有給王允任何反對的借口,便將他趕出了廟堂的核心。
對于他們的提議,小胖子極為滿意,臉上洋溢著笑容。
“如此,不可!”
在群臣之中,蔡邕有些憤怒的站起身來,他目視天子,緩緩說道:“陛下...高句麗,扶余之政事,臣以為皆可,只是,對高句麗百姓之事,臣以群臣為恥也!”
他看著天子,高聲說道:“我大漢仁宗孝康皇帝曾言,入我大漢者,當為漢民,高句麗諸民,已入我大漢,以殺掠殘暴治其民,無端殺其部首,強損青壯...此等苛政,定會逼反這些平民,憑白出現戰事....”
“以仁政治,一視同仁,則民安國平....”
“群臣以苛政殘暴為榮...陛下視而不見,可知孝康皇帝之遺訓也?”
蔡邕大聲說道,曹操等人有些不屑,這些老臣,滿口仁義道德,卻干不出任何實際性的事情,還要騎在百官頭上....天子也是皺了皺眉頭,瞇著眼睛,說道:“蔡公,如今...乃是熹平年間...并非建寧。”
蔡邕惱怒,面色漲紅,顫抖了片刻,方才言語道:“既然如此,臣愿告老還鄉,以度晚年,還望陛下應允!”
小胖子瞇了瞇眼,說道:“岳丈何以如此?”
“群臣如此商議,朕并未曾應允....”
蔡邕有些顫抖著,說道:“臣乃建寧之殘臣,熹平之廟堂,實屬無臣之位也....”
天子并沒有應允,嚴厲的斥責了群臣如此殘害百姓的提議,便匆匆的下令結束朝議,他雖斥責了,可卻依舊沒有改動他們的提議。
“陛下今日之意,如此明了...”袁逢搖著頭,嘆息道。
在他的身邊,乃是崔寔,蔡邕二人,蔡邕說道:“公何以嘆息,莫不是舍不得這三公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