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十八年,二月
年僅五十的公羊將軍袁術逝世。
聞者哀痛,無以言表。
袁術幼年驕橫,又拜大儒何子為師,專治公羊,何子逝世之后,此人孤身投軍,從一士卒之身,升伍長,軍侯,司馬,校尉,至于左將軍,戰功赫赫,敵人膽寒,又入廟堂為三公,因重傷外戚而罷官與家,教導太子,治經有道,曾提三世三富論,為公羊之先河,后拜太傅,又助司隸校尉清掃司隸之奸賊,功勞卓著。
立《公羊春秋解詁續》,為傳世。
天子親自為他發喪,作為袁術多年的好友,天子為他的逝世感到極度的悲痛,眾人前來送行,這位戰功赫赫,一生桀驁不馴的公羊將軍,就此落幕。
他雖已逝,可威名猶在。
當時,關羽將袁術所著的《公羊解詁續》借與書館,進行抄寫,所抄寫凡四百部,分與各地,三日之內,便被借完,又因袁術之意愿,此書也成為了書館內唯獨可以外借,乃至抄寫的書籍,而其中關于新政的諸多內容,包括國富民富論,都是讓士子們恍然醒悟,袁術所著的公羊,比起先前,少了幾分戾氣。
他并沒有過于的注釋關于大復仇主義的內容,更多還是傾向與治國之大略,治世之策略,其中包括重視財政對國家的作用,重視士大夫對百姓們的引導作用,重視百姓們的日常生活這三個方面,首先,作為儒學經典,他首次提出了廟堂必須要重視財政,要知道,重視國家財政的,那是法家,儒學從來都是不在意這個的。
可袁術在書里對此的描寫格外的濃厚,甚至還提出了數個如何增加財政的方法,他曾擔任司空,對于這方面,也是頗有些經驗的,他格外的重視海外,認為,大漢未來的出路,定然是在海外,而對于士大夫,他也提出了優待政策,他認為,士大夫作為國中棟梁,若是讓他們少了俸祿,讓他們不受重用,國家定然是會出問題的。
這一點,眾人倒是褒貶不一。
不過,士子們很享用,畢竟他們是受益者,故而,對此書很是吹捧,另外就是百姓的生活了,在如今,官吏們所關心的并非是百姓的生活,而是自己的政績,無論是修建水利,還是開墾農桑,他們都是著眼與政績,想要做出大事業來,袁術對這種行為很是厭惡,他認為,為官者最大的功業,便是讓治下的百姓生活富裕,不受饑寒所迫。
此書一出,袁子的稱呼立刻就出現了,而袁子也是與諸多賢臣們一樣,進入了忠烈堂。
在此書的影響下,公羊竟再一次有了興起之姿,因他沒有過多講解復仇主義,使得此書也更是能被群臣所接受,先前,公羊就是因大復仇主義的濃烈,使得百姓們常常殺官殺吏,不受群臣待見,如今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啊!!
袁子之死,也漸漸的過去,眾人的注意力都被此書所吸引而去。
不過,也有些人,卻是一直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