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二十年末,南軍全體出動,開拔塞外。
從董卓征戰貴霜之后,南軍便沒有過以如此規模出征,率軍的自然是張遼,麾下十三營,也各自準備齊全,那場陷入瘋狂的操練競爭,還是被張遼所中斷,大軍即將開拔,士卒們得要保存好體力,才能遠征塞外,不過,經過這場競爭,各部里的兵學將領們都已經融入自己的軍旅之中,與校尉之類的談笑風生。
唯獨陸議,被其他人排斥在外。
對此事,張遼卻沒有插手,陸議并不愚笨,相反,這是個很聰慧的人,他定然會有辦法,張遼如此想著,在一個不太適合出兵的時候,發動了對塞外的征戰,所謂的塞外地區,在原先是指并涼之西北,涼益之西南,在并涼西北地區,有大量的鮮卑人,匈奴人,乃至諸多不同部落,可是在新州與賀州成立之后,這些人不是成為了這兩州的子民,就是已經外遷離去。
故而,并州與涼州的西北地區,已經是成為了大漢的領土,也就是被新州包含在內,沒有了所謂異族的說法,唯獨存在塞外賊寇的,是涼州的西南地區,與益州接壤,在這里,存有著大量的土著,以及羌人,這些羌人,其實也大多是跟隨漢軍征伐過周圍的將士之后,先后也有過自己的王,可惜,時運不濟,總是能遇到一些不該遇到的人....
每一次遭受打擊之后,他們都能緩過神來,而上一次,他們卻是遇到了段颎,段颎直接砍了他們的王,這讓他們沉淪了幾十年的時間,都沒能緩過神來,他們后來還鼓動涼州境內的羌人,卷起漢朝內部的叛亂,先后遭遇了董卓,袁術,孫堅,切里撤,以及如今的張遼。
若只是一味的戰爭也就罷了,可恨的是大漢改變了以往的策略,在孝康皇帝之后,邊塞地區多施行懷柔政策,大批的收納了匈奴,羌,烏桓,氐等,分發土地,教導耕作,識文斷字,允許他們參與考核,可以擔任地方官吏,如今南軍里都有一大批的羌人,這一系列的改變,讓塞外賊寇全面崩潰。
他們失去了漢朝內部同族的支持響應,甚至連他們本身的部落民,都是成群的逃離,前往大漢境內,居住了四十多年,到如今,第三代的孩童平日里在唱雅言童謠,說起涼州方言來,甚至比涼州人還要像涼州人,這是直接摧毀了他們的根基,廟堂也想過將這里并入大漢的境內,加以管理。
不過,朝中不少大臣都是反對的,他們連涼州都想放棄,何況是這塞外之地呢?
得到了沒有什么好處,反而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管理,得不償失。
不過,從孫堅時期,塞外諸多賊寇的實力就已經是威脅不到涼州境內了,可他們還是保持著常常去塞外練兵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張遼以馬超趙云為先鋒,以陸議斷后,自己坐鎮中軍,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塞外行軍,剛剛走出了涼州,他們就遇到了小規模的賊寇,馬匪之流,馬超趙云兩人,一同出擊,卻是抓獲了數百俘虜。
俘虜留給了陸議,其余人繼續前進。
原本就是冬季,這里的冬季要更為的寒冷,處處都是積雪,使得士卒們難以前進,張遼執意在這種時候出軍,本就是有磨練之意,這些賊寇沒有統一的部署,各自為軍,不可能是南軍的對手,進入核心地區之后,張遼直接施行了分兵之策,將十二營全部散開,分散形的進行抓捕清剿。
同時,他又嚴格的命令部下,不許殺害百姓以冒軍功。
眾人紛紛離開,他們并不是初次趕到這里,對這里也是較為的熟悉,張遼告訴了他們集結的地區,以及時日,陸議還是被他留在了身邊,畢竟陸議初次來到這里,并不知道這里的地形以及環境,還是留在身邊安心一些,張遼并不像其他將領那般的急切,與陸議所部一同,不慌不忙的朝著集結地區趕去。
陸議心里也是明白,這初次出征塞外,自己不太可能有什么立功的機會,更多的還是要觀察,要學習,跟著張遼,倒也是不錯,起碼有不懂的,都可以詢問他,兩人一路走去,在道路上,偶爾會看到一些披裹毛衣,臉色灰白的牧民,這些人,對與到來的大軍是非常警惕的,塞外的賊寇,常常就是靠劫掠他們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