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幾個老外一聽不由得好奇了,約翰·布雷恩說:“陸先生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長周期不確定性風險?”
聞言,陸鳴說道有條不紊的說道:“很簡單,你們只需要開發這么一個金融衍生品工具就行了,就是把你們投資給我的錢打包起來做成一個次級證券產品,你自己給一個估值,給多少我不管,這是你們的事情,然后到證券市場交易,潛在的風險就轉嫁給資本市場了。”
約翰·布雷恩等人一聽都愣了下,直呼好家伙,有當年次級房貸那味了,這法子聽起來怎么就這么熟悉呢,但又和當年的次級房貸不大一樣。
這個法子,簡單的說就是,比如高盛拿出了100億美元的資金交給天盛資本打理,按照協議鎖定期有15年的時間。
這么長的時間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帶來不可預測的潛在風險,那么有沒有一種辦法既能把錢掙了,又能把這種風險給化解掉呢?
答案是有的,把這筆投資進行再證券化。
于是高盛把這筆投資打包起來給一個估值,然后證券化分成N股投入資本市場,大家都來炒,本來天盛資本LP的高準入門檻阻擋了絕大部分人進來,即便是幾千萬上億身價的人也沒資格進來。
高盛這么一頓騷操作之后,不但幾千萬身價的人可以買,就連普通人也有機會間接成為天盛的LP了,比如高盛推出的這個衍生品種,買一股只需要10美元,普通人當然也能買到,錢多的人就多買幾股,錢少的人就少買幾股,且隨時可以交易。
這就跟買股票一樣。
如此一來,等于是把普通人的碎片資金、散錢都集中起來了,等于是大家伙眾籌了100億美元,然后通過高盛資本代理人的身份拿著這100億美元找到天盛資本,把這筆錢交給陸鳴管理,然后他們在另一個籮筐里一起賭這100億美元未來能漲多少。
對于天盛資本來說,他們怎么爆炒那是他們的事情,天盛資本接了這100億美元,鎖定了15年,到期之后拿完抽成完成清算之后,連本帶利給高盛,至于這筆錢最后分到了哪些人、哪些機構手里跟天盛資本沒有半毛錢關系。
此時此刻,約翰·布雷恩等人在聽到陸鳴的這個建議之后,先是錯愕了片刻,反應過來時全都出奇一致的眼冒金光。
“陸先生,不得不說你這個想法既大膽又讓人欲罷不能!”回過神來的布雷恩忍不住驚嘆的說。
幾個老外心中已經直呼鬼才般的點子,他們本來就是玩金融衍生品的好手,陸鳴這么一說,他們分分鐘就意識到打包證券化的能夠帶來暴利。
一旦證券化,就意味著可以提前透支未來,因為打包證券化本身就含有杠桿了。
為什么說能提前透支未來呢?
這很好理解,證券化之后流入資本市場,大家一起來看這100億美元15年后能賺多少錢,A投資者認為能賺200億美元,市場現在給它的估值只有100億美元,A投資者覺得未來有一倍的漲幅于是花了10萬美元趕緊買入它的證券持有。
沒想到最后過了兩年居然就賺了300億美元,手里的證券份額價格暴漲,當年10萬美元買的證券現在漲到了40萬,漲了三倍。
此時A投資者不貪,于是把手里的證券拋出去,正好B投資者認為未來能漲到500億美元,愿意接這個盤,于是就用了40萬美元買下了A投資者手里的證券并持有……
這不就是跟股票交易一模一樣嘛,不就是和炒股沒區別嘛,所以才叫再證券化。
對于高盛來說,這100億美元交給陸鳴打理,本身還沒帶來投資收益呢,但高盛通過將之打包證券化,只要市場把資產價格炒上去,比如炒到5倍、十倍,高盛完全可以提前拋售掉把錢掙了拍拍屁股走人。
至于最后陸鳴能不能為這100億美元帶來5倍、10倍的利潤,關心的只有買了證券的投資者,而高盛反正已經把利潤抱在手里,把風險轉嫁到了資本市場的其他投資者了,哪怕炸雷了,最后陸鳴不但沒掙錢,反而虧了50億美元,而市場已經炒到了1000億美元的市值,為此埋單的就是接盤俠們了。
此時此刻,約翰·布雷恩等人很興奮,因為他們意識陸鳴給他們出的點子是百利無一害,最差的局面就是市場沒人買這個衍生品證券,但這并不妨礙這筆投資的巨大操作空間啊,將來陸鳴賺錢了,改賺的一分都不會少。
但只要是市場有人認可買了這個衍生品證券,并且炒作好幾倍的估值,那高盛就能提前賣掉讓別人接盤,風險轉嫁出去,高盛不但回籠了資金和利潤。
要是高盛再狠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把回籠的資金比如150億美元又以LP的身份委托給天盛資本管理,然后再進行證券化放到資本市場……瘋狂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