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瑞回歸正題接著說:“所以當我看到馬斯克說他要做星鏈,我也著急啊,我們還沒搞呢,實際上和他的這個星鏈與特斯拉車是完全結合在一起的,絕對不能單拎出來去看,那是片面的。現在的互聯網公司覺得他有用戶,他用戶的手機,但手機這種智能終端已經趨于飽和步入存量市場了,而且智能終端的限制越來越多的時候肯定會轉向智能車來發掘新的增長點。”
“就我們的頭號競爭者特斯拉,這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地區差異帶來的不同點,就是我們國內的手機是實名制的,很早就實名了,而且是實名給網站的。”
“特斯拉是西方的公司,是老美的公司,老美那邊的用戶上網是匿名制的,這就造成我對用戶的情況不了解,但只要鎂國的用戶跟車綁定那就完全不一樣了,老美是一個車輪上的國家,這是他們的文化,人手一輛車。”
說到這里,鄭鴻瑞攤著雙手,手心拍手背的說道:“那不就等于實名了?你的車牌號什么的和你的人名是沒區別的。”
實名就意味著對用戶真正了解,那海量數據就值錢了,就是錢啊,就得被市場重新定價。
陸鳴再次點點頭同時說:“在這么一個場景條件之下,所謂的造車公司,實際上整個的運營體系都是圍繞著人,圍繞著互聯網,基于這個邏輯馬上就產生了一個估值的不同,對燃油車是按照傳統行業來估值,但是對于天馳技術也好,特斯拉也好,這些新能源車公司就得按照互聯網公司來估值,那都是按百倍市盈率開外去估值,不得了。”
陸鳴的上一世特斯拉的市值能頂到萬億美元,市場到底是怎么估值的?按傳統汽車公司來估值能估出萬億美元?根本不可能。
但如果把特斯拉看成是互聯網巨頭公司,看成是谷歌、亞馬遜,把智能車看成智能手機,這么去對標,特斯拉的市值能頂到萬億美元那不是應該的?同期的谷歌、蘋果這些巨頭都多少市值了?
當然,現在這個時間點能看到這個層面的人屈指可數,特斯拉這會兒的市值只剩500來個億美元,而且還在跳水,怎么看都是要完蛋的節奏,是申城在最后拉了一把特斯拉,超級工廠堪稱“光速”建成并投產然后開始“暴兵”,產能起來之后特斯拉的股價也開啟了火箭式飆升。
陸鳴剛剛說完,鄭鴻瑞頓時連連點頭:“對對對,我完全贊同董事長的結論,而且這部分電動機和電池基本上我們是完全交給‘天盛系’朋友圈里面的友商來做,技術也是在越來越成熟,我們是真不做,這不是核心節點。”
“即便從商業層面來講,真正賺錢的部分既不是電動機也不是電池,甚至不是車,而是車本身衍生出來的這種網絡大數據帶來更大的利益。所以我說天馳技術是互聯網公司,當然就得按互聯網公司來估值,也包括其它新能源車企也會這么去估值,能不能活下來是另一回事。”
“再回過頭來說手機廠商會造車那就很好理解了,因為這本身就在一個圈層理,把這個邏輯搞明白就知道我為什么判斷手機公司以后會造車了,現在沒反應過來但最多不出三年就都反應過來了,那些知名手機廠商肯定會下場,也不敢不敢下場。”
“再一個就是對我國來講有還一個現實問題,現在外頭的這些高端芯片被卡了脖子的事情就會好一點了,因為到了車這個大物件之后,好多東西不用要求像智能手機那么尖端了,手機尺寸就那么大,空間寸土寸金,必須要求芯片小型化、微型化,技術也得尖端化。”
“但是車子就不一樣了,那么大個兒的物件,完全可以用性能相對差一點,耗電多一點,散熱多一點,個頭大一點的芯片也沒問題,相對來說卡脖子的事情壓力又小了一些。但也正因為如此,未來的新能車市場肯定是有一段時間處于群魔亂舞的混沌格局。”
鄭鴻瑞說到這里也差不多把他要說的說完了,最后看向陸鳴補充道:“董事長你的影響力大,能通達上聽,或許可以內參一份,建議上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進新能源產業,畢竟高端芯片的困局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眼前的問題迫在眉睫,發展是不能停的,芯片要突破,新能源不能落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得硬。”
陸鳴沒有回答鄭鴻瑞,而是稍稍挪動身子傾向韓秋琳這邊,注視著她說道:“秋琳,你都聽到了?什么才叫遠見?這就是遠見。當時決定讓鴻瑞一把手全面抓天域云馳,董事會雖然在最后都跟著我投了贊成票,但我知道近半數董事至今在心里仍然是不認可的,他們就該過來聽聽,回頭你就擬一份報告整理出來,讓他們都看看,尤其讓高華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