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還沒抬起來的手頓時頓在原地,眼中滿是愕然。
良久,杜老才想起來要核對答案。
“第一個數字是3,對,第二是5,對,第三是....第二十二是1,對!”
杜老越是核對,后邊聲音就越大,而整個人身體顫抖的也是越來越激烈。
“對,全對,全對!”
“天啊,超級計算機耗費無數能源,不眠不休運算34天的數據,這個量子計算機竟然一秒不到就運算完成了!”
“準確的來說是微秒,等過一陣把機床升級,這個速度還能再提升千萬倍。”
柳蕭不太滿意杜老對量子計算機運算速度的評價。
什么叫不到一秒?
就這種運算,不夸張的說,他這臺量子計算機一秒能做五百道!
杜老任老都不傻,柳蕭同樣不傻。
目前數學界的困難,一個是邏輯證明,另一個是公式求證和推理。
這兩者,是困住數學界發展的最關鍵問題,包括也是困住物理學界的最大問題。
甚至包括天文問題,宇宙背景輻射等,全都離不開大數據的推演。
這些數據,都是需要極大的運算資源來進行的。
說句不好聽的,像十九世紀那種靠著兩箱子草稿紙就能證明一個偉大公式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現在的計算公式,直接都是十幾個未知數相乘起步的,就這種計算強度,靠著稿紙怎么算?
普通的電腦就更不用說了,直接主板和CPU都給它燒了。
至于超級計算機,那是戰略性資源,那么多數學問題物理問題都要求證,一個數算下來就是四五天的時間,大家一起排隊等唄,還能怎么樣。
可就算是十幾臺超級計算機永不停歇的運行,想要讓科研實力整體獲得進步,在短期內也是不現實的。
尤其是宇宙背景輻射,目前人類的可觀測宇宙半徑465億光年,這么大的面積,要用多少算力?
而物理學上的時空彎曲和大質量的星球體積運算,包括光子飛行速度,動輒就是3*10的8次方千米每小時的,這玩意都是必須要用計算機算力進行的。
不解決這個,科技很難再度進步。
而現在,量子計算機的誕生,無疑會極大的推動這些方面的進步。
那些看起來復雜至極的數學公式,可能用量子計算機,三四秒的時間就能解決,如果用柳蕭的話說,等量子計算機零件的精確度再次提升后,或許全世界目前的數學問題加起來,也就那么幾秒鐘時間就搞定了。
而什么宇宙背景輻射的詳細圖解,估計也用不了多少時間,最多一兩天時間就能完全解析出來。
人類現在的天文觀測,一方面靠的是望遠鏡測可見光,而后測這個光反射過來的時間來計算距離,另一方面則是靠宇宙微觀背景輻射來測算宇宙年齡,再就是通過半衰期極長的粒子來測定。
而目前的天文學家,都是在測量大致的數。
比如有一個數是十三位亂碼,那計算的時候就會把它約等于一個數字后邊跟十二個零,再用它除以約等于的光速,也就是3*10的8次方。
零和零約掉,其實就變成了一個萬位數除以三,這樣就好算了。
在宇宙尺度上,這樣的誤差雖然不允許存在,但大家都沒辦法,能計算出大致的坐標就算是不錯了,反正宇宙一直都在加速膨脹,今天還在那,明天不知道就在哪了。
可自我安慰歸自我安慰,能測算出具體數字自然是最好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