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累倒在地,雖然渾身無力,但是心里很高興,因為平時老老實實呆在檀中穴的浩然之氣,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涌了出來,沖向身體各處,讓整個人像泡進了溫水里面,原本僵硬的手掌,也軟和下來,松開了劍柄。
等秦穆恢復過來,秦岳神色有些復雜的對他說道:“今天就到此為止吧。你剛剛恢復一些,不適合繼續,不然容易傷到身體。”
“好!”秦穆點點頭道。浩然之氣出現,更像是滋養疲勞的身體,這應該屬于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也就是說鍛煉差不多到了臨界點。如果繼續鍛煉,很有可能損傷根基。過猶不及的道理,秦穆還是明白。
基礎訓練,辛苦又枯燥的,不過秦穆樂在其中,每天一大早,秦岳就來到別院,開始只是指點秦穆,第三天就開始一起練了起來。
吃過飯以后,就是讀書的時候,不過這個時候秦岳已經離開,他去忙制墨的事情,整個技術流程,秦穆已經寫給了他。
午休之后練字,再晚一點練習弓箭,晚上挑燈夜讀。對于古籍,越是靜下心來去讀,去體悟,感觸也越深。
竹簡制作,是選用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同時削好之后烘干,再用麻繩把兩端穿起來,才用于書寫。沒有烘干的竹片,書寫之后,竹片變形,就會影響字體,因此整個過程,是很麻煩的事情。
也正因為如此,書寫的時候,盡量簡潔,正所謂意簡言賅,微言大義。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都需要細細揣摩。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秦岳送來的正是詩經,不過并不是孔子整編之后的詩三百,整整三十口大箱子。
根據秦岳介紹,詩經是他們秦家,唯一從咸陽帶出來的全套古籍。是當年公子扶蘇,鎮守邊關的時候帶過去讀的書。
詩經還是如同秦穆看過的一樣,主要還是記錄的周朝的豐收,狩獵,祭祀;各地民歌小調;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這種故事性很強的書籍,秦穆看得非常有趣,更何況估計這是最原始的詩經,除了秦家的人,沒有人看過。
秦穆很珍惜這段時間,畢竟這些都是秦岳,應該說秦家,借給他看的。
秦穆讀書,是真的讀!因為他要同時練習發音。隨著他對音韻掌握的熟練,他發現每次讀書,空氣之中,都會有浩然之氣,進入身體,隨后匯入檀中穴。雖然只是很少一絲一絲,不過這也是一種進步。
日積月累,是任何事情的正途,因此秦穆更加勤學不輟。
背手劍果然煞氣滔天,一出鞘,秦穆就感覺皮膚都被無形之氣刺疼,就像裸露這皮膚,呆在紫外線強烈的地方。而且渾身起雞皮疙瘩,手足都有些發涼,好在浩然之氣同時也被激發,護住了心神。
拔出來看過一次之后,背手劍就再也沒有出鞘過,每日讀書的時候,都會被秦穆放在膝上,以浩然之氣蘊養,同時也是讓它熟悉自己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