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七暗暗點頭:曹丞相還真是厲害啊。
安晴道:“七哥為何對博學鴻儒科如此提倡?”
“當然厲害了。”
燕七道:“科舉制度,遴選人才,的確有效,許多貧寒才子十年苦讀,一招科舉,揚名天下,從此,踏足官場,平步青云,治理天下,后世流芳。”
“但是,這世上偏偏有運氣不好者,宛如犯了太歲,屢試不中,縱然博學多才,揚名天下,也與舉人無緣。還有另外一種,偏科嚴重,雖有學問,但要么不會八股,要么不會社論,要么不會吟詩,要么不善數術。更有一種人,雖然滿腹學問,但卻因為許多客觀原因,沒辦法參加科舉。”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樣的人考不中科舉,難道就說明他們不懂治國之道嗎?非也,說不定其中便有治世之能臣。可是,考不中舉人,縱然有治世之道,也無法一展抱負。”
“所以,博學鴻儒科的出現,便讓那些沒有中舉的才子名士,博學大儒,有了治國安邦的機會,這難道不是難得的好事嗎?”
安晴滿眼都是小星星:“想不到七哥對于治世理政,有著非同一般的見解。七哥不是對朝廷政事沒什么興趣嗎?為何你懂得這么多?”
燕七裝叉道:“懂得越多,越沒有興趣。”
這個B讓他裝的,足有一百分。
安晴又補充道:“曹丞相當初定下的規矩,每三年舉辦一次博學鴻儒科考試,凡事中了秀才的人,都有機會參加海選,海選過后,可以進入博學鴻儒科考試,當然,那些名人雅士,博學大儒不需海選,可以直接參加考試。甚至于,周邊諸國的才子名士,也可以參加。”
燕七眼前一亮:“周邊諸國的才子也可以參加?嘿嘿,這是招募留學生,輸出大華文化的意思嗎?這一招也夠狠,能出來這一招的人,也不簡單。”
安晴道:“這也是曹丞相的提議。”
燕七豎起大拇指:“曹丞相謀算伸冤,稱得上是大華第一丞相,楊丞相與之相比,就是狗屁。”
安晴笑了一陣,才拉回正題:“博學鴻儒科有主考官,下設四位副考官,副考官守擂。參加考試的人打擂,只要能答對題目,便成為新的擂主,做了擂主,守擂三天,不被擊敗,便算是通過博學鴻儒科的考試。”
“只要闖過了一關,便有機會在縣衙工作,若是闖過了兩關,就可以在州府任職,若是闖過了三關,可以在省府效命,當讓,若是四關全部通過,則可以進入朝廷,坐朝問道。”
燕七道:“若是四關全部通過,又打敗了主考官呢?”
安晴淡淡一笑:“若是連闖四關,連主考官都打敗了,便可以進入六部,任職副侍郎。”
燕七聽了,不禁咋舌。
六部副侍郎?
那可是三品官。
三品官,可就是大吏了。
趙青是禮部尚書,也就是二品官。
要知道,趙青熬了多久啊,才成為二品大員。
而只要連闖四關,再通過主考,便可成為三品大員。
這不是美滋滋嗎?
燕七一臉輕松:“闖關?嘿嘿,貌似很容易啊。”
“容易?
安晴笑容中滿是自信:“博學鴻儒科舉辦過六屆,在這六屆之中,別說通過主考官的考試,就算是連闖四關者,一個也無,連闖三關者,六界之中,也不過只有一人爾。”
燕七笑了:“這一人是誰?”
安晴搖搖頭:“那人不提也罷。”
燕七脫口而出:“難道是解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