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松夫婦租了一輛馬車,直奔桂南城批發布料,江若暖則是留在車馬行中,與鄭掌柜談順風車路線以及路費的事情。
從鄭掌柜處,江若暖了解到,車馬行的業務,不是每個地方都經常跑的。
經常跑的,都是一些比較繁榮的地方,城市居多,縣城頻率掠少一些,但都能勉強覆蓋,三天兩頭跑一次。
至于鎮子嗎,只有少數幾個比較大的鎮子或特色鎮子,才會經常走,但頻率不算高。
情況跟江若暖預料的差不離,雖微微有些遺憾,但總體也是滿意的了。
畢竟,這不是前世那個快遞業發達的世界。
照如今的情況看,雖然她的業務不能覆蓋所有地方,但繁榮的地方,銷量也會相對多一些,也不算太差。
江若暖跟鄭掌柜磨了半天的嘴皮子,才堪堪拿到滿意的價格,最后勉強心滿意足的回了村子。
江若楊還要繼續送貨,自然不能再跟她一起跑業務。
她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獨自跑業務并不安全,即便租的是上官家的馬車,有鄭掌柜親自囑咐照看的車夫也不行。
為今之計,只有等江松回來,父女兩一起去跑業務了。
趁著江松沒有回來的這幾天,江若暖重新安排梳理了一下工作事宜。
之前幾人的工作,包括了打版、裁剪、縫紉、熨燙以及打包等眾多繁雜的步驟。
幾人從早忙到晚,整日腳打后腦勺,勉強能支撐訂單量。
每每入睡之際,都打起了酣暢淋漓的呼嚕。
可見有多累。
也正是因為如此,江家幾個女人,才能每日能掙下一百多文錢的工錢。
換句話說,她們都是在用身體健康換錢。
事實上,錢氏和江桃兒姐妹能這么努力,江若暖能預料道。
可二審孫氏居然也能如此,這著實大大出乎了江若暖的意料。
江若暖不止一次感慨過:果然大鍋飯,才是最能打擊人類積極性的一種勞作方式。
話說回來,長期用身體健康換取錢財,可不是長久之計。
江若暖之前就提出過招工的問題,但被幾個已經沉浸在掙錢的歡樂中,無法自拔的幾個女人,集體拒絕。
不過,在不久之前,幾個人因為長期的疲累,出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差錯,延誤了一筆訂單。
江若暖知道,招人的事情,不能再往后拖了。
可當時錢氏說后邊的訂單,排得并沒有那么滿了,四個人足以應付。
母上大人堅持,江若暖有些無奈。
此刻,錢氏不在家,勞動力少了一個,為了不影響江若陽負責的區域訂單,招工之事刻不容緩。
按江桃兒幾人的意思,在村中招一個人,把錢氏那部分頂上,就可以了。
不過,江若暖卻是打算要招兩個人的。
一是除了應付如今已有的訂單量,還要對付即將可能擴大的訂單量。
二來便是,江若暖著實不想為了工作,把親人們的身體搞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