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博承先是要求原來各州各府各縣的私塾,有條件的可以重新開館。
當然并沒有強迫。
這事也強迫不來。
另外,又在徐州開了一間由官府舉辦的學館。專門培訓預備官員。教授一些官場上所需的學識和為官經驗之類的東西。
之前來應征,但還未達到條件的,扣除掉人品實在不行的,比如應財這種。
先是送女人,見女人起不了作用,又把花顏拋下,自個跑了。
除去這類人品不行的之外,其余人都邀請他們到學館里入學。費用由徐州衙門全出。
培訓好之后,會根據學員們的表現,安排他們到各州各府縣入職。
除此之外,該學館還把正入職的各州府官員,每年定時在訴職的時候,到學館回爐培訓一段時間。
此政令一出,鎮海各州縣又沸騰了。
原本十年寒窗只知道埋頭讀書,以求一朝躍龍門,改變自己改變門楣的讀書人,幾乎可以說,除了讀書,什么都不會。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除了讀書做賬,什么農活都干不了,科舉停滯,這些人在家里呆著,幾乎跟個廢人沒差了。
百無一用說的就是這些書生了。
但現在私塾要開了,可以應征去當先生啊,或者自己也開一間私塾,收幾個學生。
每月也能掙上些養家銀子的。
各州府的書生們,立刻沸騰了起來。
后來再一打聽,聽說徐州開了一間官員預備學館,只要符合條件的都可入學,而且免收束脩,連吃飯住宿等費用都由官府出。
聽說將來學好了,還分配工作,直接就當官了,最差也能入官府當個雜役,領上一份公糧。
那叫一個群情沸騰。
鎮海轄內各地書生紛紛往徐州趕。
而老百姓們得了消息,也是止不住的激動。
原來還覺得讀書無用,現在哪里是無用。是太有用了。徐州、楚州各地張榜招賢,沒點學識的人家都不要,最后錄用了許多各個地方來的讀書人。
便宜了外人。
這哪行。
讀書必須讀書一聽私塾開了不少,立刻把家里的孩子都送了去。
現在鎮海太平了不少,之前官府張榜求賢,福利待遇那么好,大家艷羨得眼冒綠光,但苦于胸中無墨,失了機會。
如今兜里銀子也有幾個了,都愿意送孩子過去念兩三年書,認個字,將來沒準也有一番造化呢。
再說了,肥水總不好老是流到外人田里去。
于是,原本各州縣停掉的一些私塾學館,又紛紛重新開立了起來。
那叫一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