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紀念碑剛好放在主城中軸線靠近中心的位置,從主城門一進來,就能看到一條筆直的大路,道路的盡頭就是一座廣場,廣場上樹立著紀念碑、聚靈樹,以及隔著另外一條大路的城主府,兩條道路剛好成丁字型,把整個城區劃分開來。
李宏深和李富珍這次選擇的都是比較經典的多邊形城墻,李富珍的是六邊形,李宏深的則是八邊形。
這種多邊形城墻類似于圓形,能夠較為方便的抵御敵人,也不會像是四邊型那般有四個較為突出的角,容易成為敵人重點攻擊的地方。
不過就算選擇的是多邊形的城墻,但是李宏深他們也并沒有選擇搭建的多么雄偉,甚至城墻內的過道都要比一些李宏深前世看到過的古城墻窄上不少。
因為這是僅僅是主城的第一期工程,也可以算作是主城的內墻,也可以看做是未來主城中的第一環。
等到以后有了更多的發展,伴隨著領民的增加,領地的擴建,主城還會擴建出二環,三環,甚至是四五六環。
到時候城墻也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長,越來越寬,還會隨著領主的發展和晉升,施展更多的花樣在那上面。
雖然這次工程僅僅是作為第一環的一個先期基礎的城墻,但是李宏深還是非常的用心,沒有一絲馬虎大意的想法。
畢竟接下來的日子中,這座城墻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要經歷眾多的考驗,不僅僅要抵御獸潮,還要對抗各種惡劣多變的天氣。
甚至還要在這座城墻上驗證很多李宏深的想法,實驗并探索出合適的技術應用,以及適合李宏深領地的攻防模式。
現在李宏深正在按照教科書中給的建議,修建著這座城墻,從地面算起高十米,寬八米,設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每個城門上都有一個城樓。
這個高度剛好合適新人,因為如果再矮點,遇到一些荒獸,說不定都能夠直接跳上來,起不到防御獸潮的作用。
如果在高一點,那么就需要耗費更多的資源,人力和時間,對于新人來說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搭建起來的。
這城墻的八個角落,每個轉角處后面都有一個塔樓,這里面是施法者所在的位置,這樣可以讓施法者照顧到兩邊的戰線,必要時可以和另外一個施法者形成配合,對一面城墻上的敵人形成絞殺。
而每個城墻的直邊中間都有一個折返樓梯,可以讓城池內的戰士快速的登上城墻進行防御。
而關于城墻的材料,出于技術的限制,李宏深選擇了一個最為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堆料堆人工。
首先劃出大致的城區,然后整個地面全部都是用夯土做基,把整個城池的地面鋪設平整。
隨后再在城墻的區域進行挖掘,挖出將近五米深的壕溝,從這里開始搭建城墻。
這最下面使用夯土泥磚作為地基,在中間插入可以算作是靈植的大荒鐵木做為骨架,鐵木的接縫處,除了用榫卯結構固定,還注入魚膠進行粘合。
然后再一層一層的用泥磚夯筑成一個土城墻,這種夯筑的技術,完全是倚靠著眾多戰寵的幫助才完成的。
不管是熊貓,斗狼,亦或者是虎獸和帝鱷,全部被當做勞動力一遍一遍的踩踏著泥磚,然后再拖拽著重石輥軸,滾壓多遍,直到把泥土中的空隙去除,讓其變得如同石塊般堅硬。
再把之前從菁英會內部交易到的和李富珍給予的糯米搗成米漿,混合蛋清,石灰,河沙,黏土做成糯米灰漿,這種糯米灰漿要比李宏深原先自己調配的水泥都要好用。
它可以讓城池存在千百年也不會損壞,用它填補的縫隙防蟲防蛀,配合著泥磚還有抗震的功能。
當土墻制作好后,李宏深再在表層堆砌用巨石制成的石磚,這石磚層的厚度達到了驚人的一米,能夠起到非常好的防護效果。
最后再在城墻的過道上鋪設石板,架設防御設備,修建好城樓,至此城墻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