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自行車?”林有德、鐘光偉、朱文彬等人愣了下,他們從來沒聽過這個名字。
周宇杰笑了笑,對著一直沒有發表自己意見的葛佳磊說道:“老葛,你應該知道吧?”
葛佳磊點點頭說道:“知道,電動助力自行車。”
“那你和他們介紹一下吧。”周宇杰說道。
葛佳磊點點頭,隨后將助力自行車的內容大概介紹了下。
最早的助力自行車,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不過用的不是電池,而是小的內燃機,這種玩意曾經風靡一時,不過后來隨著西方經濟水平的提高,摩托車逐步取代了內燃機式的助力自行車。
而到了80年代,日本政府出了一個政策,對摩托車進行了限制,于是,當時的日本的企業便發明了電動助力自行車,騎行時電機會提供動能,降低車主的動能輸出。
這里面最核心的技術就是一套動力輔助系統,國內也嘗試著引進這種助力自行車,只不過限于當時的技術,沒辦法自己開發出來,而購買配套備件價格又極為昂貴,于是向摩托車的方向慢慢改進,最終形成了后來的電瓶車,甚至后來連踏板都取消了。
“這項技術現在國內有了?”林有德聽完后問道。
葛佳磊說道:“吉安特已經有了成熟的技術,他們也有這種產品,不過都是售往海外,并不在國內出售,目前國內還是電瓶車的市場。”
周宇杰說道:“純粹的民用功能,電瓶車比電動助力自行車方便多了,不過,我想做的是共享電動自行車,用電瓶車太奢侈了,我們會虧得血本無歸,而且現在的電瓶車續航也不夠,充電時間也很長,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電動助力自行車就方便很多,雖說在騎行狀態下續航不比電瓶車強多少,但電池夠小,充電時間會很快,這也會降低我們的數量成本以及人工充電成本,不過我需要一款以鋰電池為核心的電動助力自行車。”
目前的電瓶車,一般狀態下,能騎行20公里左右,想再多,就得上大電瓶的電瓶車,價格也得在3000元以上,一般個人購買都得心疼三分,更不要說需要批量采購的共享單車項目了,而且大電瓶車重量太重,便捷性太低,更不要說電瓶對部分人的吸引力可不小......
而電動助力自行車的電能,以半輔助為主,騎行時主要的能量還是來自于用戶本身,電能只是讓他覺得輕松一點而已,這也就導致了對電量的要求不高,而電量小,那也就是充電速度非常快,這會增加電動自行車的使用周轉率,也會降低人工的需求。
葛佳磊說道:“鋰電池的電動助力自行車市場上也有不少,不過價格比起電瓶車還要貴上不少。”
周宇杰點點頭說道:“這個我知道,不過這也是因為市場上對這種自行車的需求量非常少,造成了價格昂貴,我們的需求量大,完全可以降低成本,不過這一塊,電控系統很重要,這一塊不能被別人卡脖子,制造這一塊可以外包,或者可以自己收購一家,這個到時候再看。”
一般的自行車,技術含量實在是太低了,因此,頭條也只是將款式設定好,然后讓人代工。不過電動助力自行車這一塊還是有點技術含量的,也就是涉及的人力以及電力轉換的軟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