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夠了,”王永民應了一聲,接著說道:“當時我們科委的這臺的排版機應用的是非常先進的光學技術,不過本質上跟鉛活字排版印刷差不多,都是需要工人從字模盤上逐字挑選漢字,確認無誤后再進行制版。”
說到這里,王永民感慨的道:“陳先生,您可能不知道這個字模盤有多大,24個常用字模盤中的上萬個漢字,另外還有非常用的字模盤,更要命的是這臺機器在輸入漢字時還不能校對,只要一出錯就要重新照相制版,非常非常的麻煩。”
陳耕聽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只要想想從24個字模盤、上萬個漢字當中檢索出自己需要的那個漢字……印刷用的字模還是反字……那感覺,真是痛不欲生,點頭道:“聽著就很麻煩,那你們解決了?”
“算是解決了,也算是沒解決?”
陳耕:“……”
什么叫算是解決了,又算是沒解決?
王永民解釋道:“當時我們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9萬塊,才算是解決了文字校對的問題,可您不知道,我們設計的那個字模盤有多大……這么說吧,鋪開后就跟電影當中掛在墻上的那種占據了一面墻的軍事地圖似的。”
“……”
陳耕不說話,他也沒什么其他的想法,就是忽然覺得不干印刷好幸福。
王永民接著說道:“當時我就想發明一種更簡易的鍵盤,我們南@陽科委很支持我的想法,給我撥了3000塊錢讓我搞試驗,并且承諾如果我能找到找到好的漢字輸入方案會加大支持力度。
當時我跑了全國的很多城市,從當地的報所查閱資料,包括美國的華人電腦大王王安先生的那套基于‘三角編碼法’的99鍵輸入法和《英華大辭典》的主編鄭易里同志研究多年‘188鍵漢字編碼方案’,可我發現,不管是‘三角編碼法’還是‘188鍵漢字編碼方案’都沒辦法很好的與現在的26英文字母鍵盤兼容……”
陳耕聽的渾身的汗毛都豎起來了!
他是知道“三角編碼法”的,這個“三角編碼法”是王安博士公司里的一位名叫胡立人的語言專家提出的編碼方案,這個編發方案的特點是根據漢字字形的特點將漢字分為三個部分,取角順序為從左到右,自上而下,而每一角對應三個基本符號、共六位數,雖然理論上它只用數字鍵區就可以輸入漢字,可在實際的使用當中卻并不是只用9個數字鍵就能完成漢字的輸入,而是真的共有九九八十一個鍵位,而且最要命的是這種輸入法的每個鍵位都包含了好幾個字根,還需要用輔助鍵的方式,才能精確選字……
這簡直瘋狂!
至于鄭易里先生的“188鍵漢字編碼方案”,雖然陳耕沒了解過,可91鍵對應188鍵,稍稍一想也能猜到鄭易里先生的“188鍵漢字編碼方案”比“三角編碼法”還要繁復蕪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