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四天時間里,李海再一次與黨為民搭當試飛殲16,這一次是電子戰型號。就駕駛感覺來說,與殲16普通型一般無二,就使用方式來說大有區別。
尤其是在實施電子壓制時,常常需要突防飛行,非常的考驗駕駛技術。這一塊,由李海來主導試飛是再適合不過了。相對而言,趙飛燕和戰云天機組稍顯稚嫩。
朱煒發現,李海在試飛這一塊有獨到的辦法,經常能夠測試出研發團隊最想要的數據,飛出包線就更不在話下了。作為一款成熟的飛行平臺,殲16d不需要做很多的飛行性能方面的試飛,主要是實戰使用方面,因此,李海的經驗和他獨到的一套辦法,讓這款戰機的實戰試飛進度得到了加快。
再飛兩天,試飛任務也就完成得七七八八了,可惜李海要歸隊了。
再一次和老戰友道別,李海返回了海軍基地,在封閉式維修船塢里看到了53號艦,登時驚為天人。
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是雜亂的天線、電子設備什么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主桅桿他們居然給53號艦裝了一節綜合桅桿
是一節沒錯,就這么簡單粗暴地把原來的桅桿一切兩段,去掉上半段,把這一節綜合桅桿焊接上去
李海指著綜合桅桿目瞪口呆地問,“能用”
“能用,試過了,很好用。”萬里揚喜上眉梢,說道。
姚先云說,“李艦長,這套綜合桅桿是為新式護衛艦研制的,先安裝在你們這條船上試驗一下,我們做了布線,每一項功能都可以使用。”
隱形特征明顯的綜合桅桿,和老式護衛艦的外形布局格格不入,簡直是兩個世紀的產物,硬是焊接在了一起,看起來很是魔幻。
李海說,“我艦可以接入海軍戰術數據鏈了”
“暫時還不行。”姚先云搖頭。
李海頓時明白了,53號艦這套綜合桅桿最大的作用是把所有的天線、信號發射器等整合在了一起,至于接入海軍戰術數據鏈,那需要硬件和軟件都全面對接才能實現,換言之,現在的53號艦,暫時只能依靠傳統的通信方式來接入海軍作戰體系。
海軍戰術數據鏈非常強大,大到最高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小到海軍最小的作戰單位,都連接了起來,響應時間以秒計算。最高聯指動動鼠標就能給最小的戰術單位下達指令,而且能夠實時掌握所有戰術單位的具體位置和狀態,甚至能直接指揮到一名陸戰隊士兵
53號艦太老了,且退出現役已經有時間表,不再具備深度升級的價值,有時候軟件上的升級,比硬件升級更貴。部隊不能只考慮到作戰,必須要考慮經濟性。
“鷹擊12a超音速反艦導彈、76毫米主炮、1130近防炮、新式324毫米魚雷,咱們的火力趕上驅逐艦了。”常海洲嘴角止不住上揚。
別的不說,光是那四枚鷹擊12a超音速反艦導彈就能把萬噸以上的任何軍艦嚇得陽痿。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前出偵察力量和引導措施。裝備有大威力反艦導彈只是解決了發射平臺問題,要完成對目標的打擊,還需要具備偵察探測、目標引導這兩項能力。
用現在的時髦說法就是要具備相應的態勢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