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情況是,hjq364型搜索雷達能夠引導70毫米主炮和1130型近防炮作戰,依托集成系統把火炮的火力整合了起來。
在測試中,陳宏偉能夠做到用76毫米主炮和1130型近防炮同時打擊同一個空中目標,技驚四座。這其中有系統集成后的功勞,更是陳宏偉這個海軍神炮手的能力體現。
在火力這一塊,除了導彈和魚雷,其余改進都讓李海感到滿意,老舊的53號艦似乎順眼多了。
時間來到出海第十五天,李海在航海日志上填上日期時,值更官報告,雷達探測到了補給艦,立即按照計劃前往匯合,進行第二次補給。這一次需要補給更多的物資,尤其是生活物資。
李海來到補給位置,看到幾筐新鮮蔬菜時,口水都要掉出來。
長時間在海上漂的人材懂得新鮮蔬菜的珍貴,對老式艦艇來說,官兵們想要吃上一口新鮮蔬菜更難。新式艦艇配有冰鮮設備,大大延長了蔬菜的保鮮時間,老式艦艇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出海的時候帶的新鮮蔬菜早都吃完了,不吃就會壞掉。
這種時候,李海對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大噸位艦艇的認識也更加的深入了。
李海撐著甲板護欄看對面的補給艦,作業甲板上的官兵們忙碌著,這會兒剛好完成了油料補給管的對接。
他抬頭望著補給艦的桅桿,說,“護衛艦大型化看樣子是必然的了,三四千噸的船,出海一個季度,想吃口新鮮果蔬都是奢望,談何保持戰斗力。”
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戰斗力,毋庸置疑。
這會兒是陳啟明在邊上,他背負著雙手,老干部派頭,道,“船
當然是越大越好,自持力越久越好。不過,護衛艦到底是護衛艦,總不能造得跟驅逐艦一樣大。”
李海笑道,“歐洲有些國家造了七八千噸的護衛艦。”
“那是因為他們只有護衛艦。”陳啟明也笑了。
護衛艦、驅逐艦到底有什么不同,別說普通人,許多在艦艇上服役的官兵,恐怕都搞不太清楚這個問題。
“莊小瑩問過我這個問題,看著都差不多,為什么有的叫護衛艦有的叫驅逐艦,如果按照噸位劃分,歐洲七八千噸的護衛艦是不是應該歸類為驅逐艦。”李海想起此前莊小瑩隨艦采訪的時候問過的定義和用途問題。
陳啟明是老海軍,多年以前一樣是軍事干部,半路出家的干了政工。
他說,“定義嘛,傳統上護衛艦屬輕型艦艇,主要任務是保衛商船隊、航母戰斗群、兩棲作戰編隊等等,干得最多的就是搜潛反潛。驅逐艦是主力戰斗艦艇,能夠執行多種任務,以打擊敵方水面艦艇為主。”
搖了搖頭,陳啟明說,“不過,現在兩者的傳統概念是越來越模糊了,我們通常以執行的任務分類和經濟性上來進行區分,護衛艦承擔大量的日常戰斗勤務,驅逐艦則是戰時爭奪制海權的絕對主力艦艇。”
李海一針見血地說,“我看倒不如從價格這塊來進行區分,驅逐艦太貴,用于執行日常戰斗勤務任務有些殺雞用牛刀的意思,使用便宜且作戰能力恰當的護衛艦正合適。要是軍費撐得起來,全用驅逐艦干就是了,美國佬就是這么干的。”
“這倒是。”陳啟明笑著點頭。
補給完成,53號艦揮別“奶媽”繼續進行巡航,跑了三個多小時后,又回到了江島以南能夠目視到江島的海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