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這里,李海基本猜到了。
殲-15b搭載的這款發動機一定是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型號,搞不好會是專門給殲-20研制的改進型號,裝在殲-15b上進行試驗罷了。
他不由想,那么,殲-15b能不能做到超音速巡航呢?
超音速飛行和超音速巡航是兩個概念,前者全力沖刺,后者是保持跨音速的狀態持續飛行,后者的空速大約是15馬赫。
最關鍵的一點是,超音速巡航時的油耗只能略高于非超音速巡航,如此才能實現一千公里以上的超音速巡航航程——超音速巡航航程的標準,各國不完全一樣,美國人認為能飛八百公里就屬于達標的了。
他們認為,戰機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持續在15馬赫以上的空速進行超過30分鐘的飛行,這就是超音速巡航能力。換算下來,飛行距離大約為800公里。
中國人的標準,只能更高,也只會更高。
大航速和低油耗永遠是矛盾體,正如李戰所說,核心的核心是發動機,說到底還是發動機。
殲-15b的氣動外形與前身蘇-33沒有太大區別,能夠進行2馬赫的超音速飛行,但想要做到超音速巡航,恐怕是非常困難的。蘇聯人是崇尚力大磚飛理念的,氣動外形上有些瑕疵不要緊,發動機推力上去了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縱觀蘇聯人研制的戰斗機,唯有蘇-27家族的外形是優美流暢的,幾乎做到了矛盾相融合,幾十年過去了,經久不衰,其外形設計被許多國家借鑒學習。
這個時候,李海查看了位置信息,他此時在三千兩百米高度,航速是八百六,航向正南,距離基地已經有九十公里。此時,下一個動作是超音速飛行。他決定不開加力,只是把油門桿推到底,測試一下不開加力的情況下最快能飛到什么航速。
機身仿佛被一只大手用力推了一把,又像是被驟然而至的狂風吹了一下,猛地向前加速飛行,慣性很大,李海的身體被壓在了座椅靠背上,有點渦輪增壓轎車油門到底帶來的推背感,中間有大約兩秒鐘的遲滯。…。。
他盯著空速數字,從“860”開始快速地增加著,很快就逼近了“1000”,這個過程耗時不過三秒鐘,換算下來,百公里加速也就只需要一秒多一點的時間。
數字持續增加,但是很快李海就明顯感覺到空氣阻力驟然增大,到了“1150”時,戰機的加速勢頭頹了下來,不過依然保持著加速,空速數字一點一點地攀升,到了“1220”時,空速數字攀升的速度更慢了,但依然顯示出了韌勁。
實際上,考慮到空氣濕度、海拔高度等影響,這個航速已經是等于音速了。座艙里的李海聽到了巨大的隆隆聲,機身也微微顫抖起來,他甚至看到了機頭前方扭曲的空氣。
幾秒鐘后,戰機刺破了空氣,突破了音障,巨大的隆隆聲消失了,這意味著聲音已經在機身后方,戰機的航速超過了聲音的傳播速度,是為超音速。
“媽的,這發動機也太牛了!”李海吃驚不已。
因為進行的是基礎科目的訓練,戰機是沒有任何掛載的,客觀上飛行的阻力要小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