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04號殲-8F搖搖晃晃的往忘我礁機場飛,難熬的四十多分鐘,保持每小時六百多空速的情況下,編隊終于看到了忘我礁。
薛正榮詢問黨為民,“洞四,飛機外觀正常,為什么還會出現搖晃現場?再次檢查操縱系統。”
“明白,再次檢查操縱系統……”黨為民呼吸急促,連忙檢查了操縱系統,甚至檢查了所有系統,報告道,“操縱系統正常,各個系統正常。”
“好,不會有事的,跟著我飛。”
進入了降落階段,薛正榮寬慰黨為民,每做一步就指示黨為民做一遍,確定黨為民完成了動作之后再做下一步動作。
“襟翼降落位置。”
“明白,襟翼降落位置,完成。”
“對準跑道。”
“對準跑道。”
“空速四百,放下起落架。”
……
黨為民當然能過通過儀表獲得所有的信息,問題在于,薛正榮很清楚黨為民顯得狀態很難通過儀表獲取準確的數據——他已經慌了神。
事實上薛正榮后悔了,不應該這么快讓倆菜鳥駕機升空。他認為來自飛鯊部隊的飛行員哪怕是新飛行員,都不應該是這樣的一種水準,更何況都是飛過高教-7的。
現在的新員和以前的新員是有區別的。
以前的培養模式是院校-飛行學院或訓練基地,全程下來四年時間,學員在部隊之后才開始接受作戰訓練,才會飛特技動作,甚至才開始改裝要飛的機型。
因此,以前的新員下部隊后通常需要接受六個月以上的訓練才能真正形成戰斗力。
改革之后,培養模式變成了院校-部隊。也就是說學員所有的新訓全部在院校里完成,因為改革后院校下面有自己的教導航空旅,學員下部隊之后直接形成戰斗力。
也就是說,李海他們這些人實際上下部隊后就具備了作戰能力,更何況他們還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有資格加入飛鯊集訓的精銳。
薛正榮的決定并不冒險。
有這么一個共識,準駕機型由低到高難,由高到低相對容易,更何況殲-8是基于殲-7發展過來的,有許多相同之處,而且李海他們使用的高教-7、山鷹、海山鷹、獵鷹等等教練機,都是基于殲-7發展過來的,殲-7是它們的祖宗。
李海和黨為民應當對殲-8F很熟悉才對。
事實也是如此,飛行了十多分鐘之后,李海就完全適應了殲-8F的特點,迅速的總結出了心得——當成雙發的殲教-7飛就好。
基于此,黨為民的表現讓薛正榮感到費解。
李海駕機沿著跑道通場之后迅速轉向掉頭觀察著黨為民的降落情況。薛正榮一直在邊上伴飛,直到81104號殲-8F的起落架穩穩的觸地開始滑行之后,薛正榮才稍稍拉起機頭迅速通場。
“洞三,四轉彎降落。”塔臺下達指令。
“洞三明白,四轉彎降落。”
李海繼續轉彎,給薛正榮騰出了空間。
顯而易見,塔臺指揮員生怕新兵蛋子又出問題所以非常謹慎的采取四轉彎的方式指揮戰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