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阮日春小隊在他的下方飛過,飛行高度為150米。
阮日春從地面指揮所的通報里實時掌握里李海的位置,但是李海并不知道剛剛與阮日春擦身而過,并且阮日春的航速比他的大300公里每小時。
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約燃油,李海是在每小時780公里的經濟航速飛行,而阮日春小隊飆出了每小時1100公里的高亞音速。
以如此高的速度進行150米的海上夜間低空突防飛行,在第三模擬藍軍空軍部隊中,除了阮日春小隊,沒有其他飛行員能夠做到。
第三模擬藍軍為了這一次任務,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
此時,雙方距離第二混編艦隊120公里。如果阮日春小隊使用空射型反艦導彈對第二混編艦隊進行公里,在這個距離上其實已經可是展開了。
就在阮日春小隊低空穿過去后三分鐘,李海感到心神不寧。主要原因在于他正在沿著西二段線北延長線飛行,他是壓著線飛行的,左側就是第三模擬藍軍空軍的專用訓練空域。
演練指揮部安排這樣的航線,實際上也有著向第三模擬藍軍方向進行警戒的意圖。
綜合考慮到“雪花”飛豹戰機需要在空中滯留超過四個小時的實際情況,規定飛行高度為5000米。
也就是說,李海不能改變飛行高度。
可是他的心越來越不安寧,覺得有什么事情要發生一樣。
這種情況之下,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迅速爬升高度,先占據有利的攻擊陣位再說。但是演練指揮部有命令,不得擅自改變飛行高度。
總不能向演練指揮部報告說我感覺不對勁申請上高度吧?
李海只有第二個選擇——打開機載雷達對正前方進行搜索。
他的反應是及時的!
打開機載雷達后,經過幾秒鐘的預熱,JL-10A脈沖多譜勒雷達開始工作。
殲轟-7問世時,空軍部隊拒絕采購,原因是這款戰機不符合空軍的戰術指標要求。殲轟-7A原型機出來之后,空軍部隊簽署了采購合同,這里面最大的區別就是殲轟-7A采用了更加先進的航電系統和機載雷達。
JL-10A脈沖多譜勒雷達運用了1473型雷達的部分技術,而1473型雷達正是赫赫有名的殲-10戰斗機所使用的機載雷達。
更強的對地/對海探測跟蹤能力,是JL-10A的優勢。
兩輪掃描之后,李海敏銳地發現了一個微弱的反射信號,就在正前下方約20公里的位置。但是,下一輪掃描過后,那個反射信號消失了。
李海馬上選擇雷達畫面銳化模式,情況一下子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