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人認為李海是魯莽的,是不折不扣的莽夫,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應當做出這么危險的機動,更不應該選擇如此危險的戰術。但是,當對當時的情況進行認真分析之后,結合李海飛行技術這個具體情況,許多看似自取滅亡的決策便會顯得自然而然。
偵察漁船沒能獲得更多的關于可疑船只的情報,甚至不知道可疑船只是否武裝船只,在只有機炮可以對水面目標進行攻擊的情況下,李海不得不高度警惕起來。
“雪花”號殲轟-7A一頭扎進了強降雨空域,越靠近偵察漁船降雨強度就越大。老天爺仿佛在和偵察漁船作對,它跑到哪里,降雨強度中心就跟著往哪里移動。
雨水打在座艙蓋上的瞬間就被強大的風吹散消失,莊小瑩看到的是完全不同民航客機艙窗的情況——玻璃上沒有殘留雨水,透亮透亮的,但是外面已經是雨連成了線,線和線擁擠在一起,形成了次暴雨的狀態。
此時是冬季,這樣的強降雨哪怕是在南方地區也是罕見的,但是在地處赤道附近的這片海域,卻是家常便飯。也許對南海來說,只有一個季節——夏季。
遠處的天空呈現出奇妙的兩極分化狀態,烏黑與湛藍涇渭分明,界線竟十分筆直。莊小瑩抬起相機拍下了這一絕美的畫面。
李海也看到了,但是他想到的是關于氣象方面的。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降雨區域的溫度會下降,氣流會往下跑,熱空氣會不斷補充進高空,由此會形成閉環式的上下氣流對流。
這是產生微暴流的條件。
他更加謹慎了,盡管此時飛機的姿態還十分的穩定。
盡管看不到李海的神情,但是莊小瑩仿佛能夠感受到他的心理變化,覺得李海比昨天夜里和第三模擬藍軍交手時更加緊張了。這讓她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此時方方面面的環境都比昨天夜里的伸手不見五指要好得多。
這姑娘自然不知道,不管白天黑夜,戰機的最大敵人永遠是看不見的氣流驟變。強烈的氣流驟變能夠輕而易舉地把一架戰斗機掀翻,毀掉一架百噸級的飛機也是輕而遇見的事情。
教員曾經說過,飛行員最大的敵人是天氣,這個結論沒有絲毫的夸張。
李海把下降到800海高,很容易看到了偵察漁船桅桿上閃爍的航燈。他繼續下降高度,一直到彼此能夠清晰目視對方的300米海高,然后從偵察漁船的后方一側進入,超越偵察漁船之后向左轉彎。
“漁12508,我是雪花,請通報目標情況,完畢。”李海呼叫偵察漁船。
張忠波馬上回答,“雪花你好,三十分鐘前可疑目標在我前方15海里處,完畢。”
“雪花收到,你再堅持一下,救援已經在路上,完畢。”
李海抖了抖機翼,加速爬升朝北疾馳而去。
趙飛燕和戰云天搭載著發動機備件正在火速趕來的途中,預計二十分鐘后到達,此時他們還沒有進入降雨空域。
可疑船只已經脫離了偵察漁船的跟蹤長達三十分鐘,按照最大的航速差來計算,李海的搜索范圍半徑至少要達到十八海里。這是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范圍,比兩個朝陽區的面積還大。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結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許可疑船只沒跑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