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架紅色靶機全部升空。
艦橋指揮控制中心里,靶機操作員控制著靶機編隊,按照計劃航線飛行,等待被擊落。
7時35分,165號驅逐艦發現了80公里外的17號蘇-30MK2。
張征東呼叫李海,“幺拐,我是巡邏一號,我已經看到你了,完畢。”
李海不由的小小緊張了一下子,回答,“幺拐收到,五分鐘倒計時,完畢。”
李海這邊采取的是蘇-30MK2引導殲-10A和殲-11B作戰的戰術,利用蘇-30MK2那顆巨大的機載雷達搜索空中目標,引導殲-10A或殲-11B對其中若干個目標進行攻擊。
在沒有足夠預警機的時期里,這是一種能夠彌補不足的戰術。蘇-30MK2機載雷達對非隱身三代機等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理論上達到了300公里,相當于小型預警機了,并且能夠引導友機對其中12個目標進行攻擊。
無線電靜默的友機可以對目標發起突然襲擊,大大增強了攻擊的突然性。
只不過,剛剛在對海探測上失利,李海對蘇-30MK2機載雷達的性能是存疑的。
張征東向李海通報之后,李海最多只有五分鐘的時間,超過這個時間,他們的實彈射擊就是不及格。壓力都在李海身上,因為他是負責進行目標引導的。
“我要右轉從南進入。”李海說著就大角度向右轉。
黨為民心驚膽戰,但是沒有說什么,注意力放在了戰術平顯上。此時17號蘇-30MK2還有兩枚空地導彈和兩枚1000KG級制導炸彈以及兩枚格斗導彈,做這么激烈的動作是比較危險的。
只能說,李海已經習慣了劇烈的操機方式,形成了自己的飛行風格。
他現在學聰明了,不再一成不變地直沖過去,而是選擇從右翼進行迂回。一來避開了逆光,二來增加了靶機的可探測面積。
空中作戰分隊馬上做出調整,一分為二,殲-10A小隊保持航向,殲-11B跟隨李海右翼迂回,但是他們的飛行高度沒有變化。
兩支空中作戰小隊依然保持著無線電靜默,繼續被動地接收來自17號蘇-30MK2的情報信息和指令。
事實上,此時李海和黨為民充當的是作戰指揮的角色,17號蘇-30MK2則是指揮機。
看得出來,上級領導機關是在有意培養李海和黨為民,同時也對是第167獨立飛行大隊作戰能力的一次檢驗。
黨為民忙著編輯信息發送給兩支作戰小隊,不時的關注雷達的搜索情況。
完成了轉彎之后,李海發現了目標。
“發現目標!一批六架!”李海馬上報告。
演練指揮部迅速回答,“幺拐可以按計劃進行,完畢!”
目標解散編隊,六架紅色靶機迅速分開,向不同的方向飛去。李海掃了一眼距離,迅速給殲-10A小隊下令,“棍子小隊負責藍色目標!我給你標注出來了!”
得益于戰術情報交互系統,友機能夠看到指揮機所獲取的目標信息,他們果斷打開加力進行沖擊,進入20公里范圍后迅速爬升占據高度優勢,同時打開機載雷達,在12公里的距離上完成了火控鎖定。
三枚PL-10格斗導彈猶如離弦之箭,分別從三架殲-10A的掛架下射出。最大射程達20公里的PL-10是第四代格斗導彈,性能十分先進。
三架紅色靶機被打了個粉碎。
殲-10A小隊首戰告捷。
另外三架紅色靶機卻突然消失了。
李海心里有數,馬上呼叫殲-11B小隊,“側衛小隊,目標可能在低空,交給你們了!”
“側衛小隊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