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所講述的,其實就是將如今時代之中,普通的百姓從貧窮到富足之后的變化,延伸到了天下百姓,認為如果天下之民都成為了鄉紳,就可以讓所有的百姓都接受禮儀道德的教導,用這個來規范他們的行動,感化他們的內心,并且以做官來誘惑百姓努力學習。
說白了。
還是強調儒學的“禮治和德治”主義。
沈逸聽完后,暗自點頭。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倒是符合現代化的模式,既然每個人都能吃飽飯,那就讓每個人都學習,然后用這種教育來規范人們的言行和內心,也讓其中的佼佼者得到的更高的社會地位。
雖然實際情況不會有這么簡單,但大致的方向,的確是這樣。
沈逸倒有些好奇,丁香會怎么回答。
“你言禮、德優秀者可入朝為官,然而,此等人為官,可有為官之能。”丁香緩緩出聲。
“這......”孔穎達思索片刻,小心翼翼的說道,“若是知禮且有德,則必可以教化一方,自是有為官之能。”
“故,你之答,乃民所求為官,官所求為教化一方,即,民所求為教化一方?”丁香再問。
孔穎達的表情,一下子有些懵,有些混亂。
據他觀察到的。
那些富起來的鄉紳之流,所求的確是做官。
而做官,也的確要教化一方。
這樣看,推理得到,民所求為教化一方,似乎是沒毛病。
如果此刻問他的是皇帝,那他絕對會點頭。
但是,當著仙人的面,他實在是無法點頭。
有幾個人會有這樣教化一方的意志和心愿!
孔穎達額頭上的汗水已經冒出來了,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回答的問題在哪里。
人民在不愁吃穿之后,就要求地位,這一點沒毛病,但是,求到了地位后呢?
如果是想要求得更高地位,那還好說一些。
但如果僅此而已,或者看不見更進一步的發展,失去了更進一步的目標之后,學習的動力,甚至禮德的約束,就會下降到一定的程度。
讀遍了圣賢書,學遍了禮德的貪官腐吏,也不在少數。
“民所求為位高權重,乃人之常情。”丁香緩緩說道,“但,若人人所求皆為此,則必生齷齪,此亦為人之常情,非禮德能改,況乎天下之官又能有幾何,選官之制豈能確保公平,公正,而非權貴之家所占,長期以往,求之不得者必積怨恨,則矛盾難以化解,沖突頓生。”
孔穎達低著頭,冷汗淋漓,已經有些說不出話來。
他給出的答案,其實就是將現在的模式擴展開來。
但是,模式擴大的同時,弊端也同樣隨之擴大了。
天下之人學儒,大部分人只是因為學儒能夠讓他們獲得地位,但真正從內到外都按照儒學所言的,少之又少。
就說這朝堂之上,哪一個不是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所思所行卻皆是自身利益。
眼見孔穎達已經無法回答。
周圍的那些在之前高舉起手的人,同樣有些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