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中損失最慘重的,還要數人類關于基因方面的退步。
上古時代人類繁衍至巔峰,自然會對基因做出一定的調整。
病痛、壽命、形體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自然會隨著基因優化被剔除掉。
除此之外,還有至關重要的衍化方向的調整。
世人都知道,無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是在漫長的生存衍化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基因也是在漫長的衍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億萬年的漫長歲月,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無論形態如何,生存一直都是生命的第一要務。
而這一信息被牢牢的刻在了,生物體的基因信息之內,被列為了第一優先級。
任何生物行為,都需要服務于生存這一目標,不能給生存提供幫助的機能,都會在漫長的歲月中被慢慢優化掉。
這看起來很合情理,生命為了存活就應該向著生存方向進化。
然而,自然界是殘酷的。
在生存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物競天擇只有適者才能活下來。
在各物種的激烈競爭下,很少有什么生物能夠活到壽終正寢的。
正是這種外部環境的影響,讓基因的表達發生了轉變。
既然個體注定活不長,那就應該確保種群的延續。
于是,在漫長的進化之中,繁衍的優先級在基因信息中的位置越來越重,甚至超過了個體生存的重要性。
相比于讓單個生命體存活,基因變得越來越傾向于讓種群得到延續。
正因為如此,雄性螳螂、蜘蛛寧愿冒著被雌性吃掉的危險,也要選擇交配。
類似鱒魚這種有回游習性的魚類,明知交配完成之后馬上就會死去,也要跋山涉水回到繁殖地,這些都是繁殖優先級高于個體生存的表現。
簡而言之,基因在定義個體的行為,讓他們去為了種群的繁衍進行自我犧牲。
雌螳螂吃掉雄性確保營養,才能夠保證下一代的繁衍。
鱒魚繁衍之后大面積死去,則是在食物有限的情況下,為后代騰出生存空間。
而這一切就是非常典型的垃圾桶理論,因為老了對種群沒有價值了。
所以基因就將這樣的老舊個體像垃圾一樣丟棄,來利好整個生物族群。
這對于生存繁衍而言屬于最優解,但對于個體而言實在是太殘酷了。
尤其是對于人類而言,繁衍與生存之間的矛盾正變得越來越劇烈。
因為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已經沒有外部危機,個體越來越注重自身的延續,而不是繁衍后代然后將自己給拋棄掉。
然而,經過億萬年的衍化,基因已經發展成利好族群,而犧牲個體的模式了。
在這種利他基因的主持下,個體極限已經被鎖死了。
只要到達設定的極限值,基因就會指揮身體消極怠工,讓個體衰老死去給后來者騰地方。
而億萬年的衍化早已根深蒂固,想要扭轉基因的這種重種群繁衍,而輕個體生死的做法,難度可以說是相當大的。
基因作為信息存儲量最大的載體,億萬年漫長歲月所存儲的信息,想要篩選它們實在是太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