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火箭彈”李月英一臉迷糊。
李月英身為一名二線飛行員對步兵裝備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也是鷹醬此時對火箭彈的應用不多,所以她一時不知道怎么翻譯這個詞。
王學新想了下,就解釋道“你可以說用火箭發動機發射的炮彈”
王學新有些擔心道格少校也不知道,如果是這樣的話,王學新還要把斯金奈找來跟道格少校解釋了。
不過幸運的是,道格少校知道這東西,他一臉震驚的望向王學新“你是說毛熊的rs82你們有這東西”
也難怪道格少校會知道rs82,它是毛熊研發出來用于空戰的火箭彈。
現代人不知道火箭彈的研發歷史,大多會想當然的以為火箭彈是從地面搬到飛機上的,包括王學新也是這么認為,因為“喀秋莎”的名氣和發揮的作用太大了,大到可以掩蓋其原型的光環甚至一點水花都看不到。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毛熊的火箭彈是從空中搬到地面的。
也就是說,最初毛熊沒想到生產“喀秋莎”這種火箭炮,他們原先只是想單純的將火炮搬到飛機上用于空戰
這時代的空戰裝備通常有這樣的兩種模式一是小口徑機槍,二是大口徑機炮。
機槍是最常用的,其缺點是子彈威力不大容易被敵機裝甲擋住,尤其是隨著發動機功率越來越大,各國戰機都用厚重的裝甲將飛機的要害部位武裝起來,于是機槍往往幾梭子過去明明命中了卻無法將目標擊墜鬼子的飛機除外。
大口徑機炮威力大,往往幾發甚至一發就能擊墜目標,但它的缺點也同樣明顯,準確率不高、體積龐大、彈藥少,另外還有后座力大還有重量等。
其中后座力大會影響飛機的穩定性,體積和重量又會影響飛機的靈活度于是機炮在空戰上往往成了雞肋般的存在。
毛熊科學家就覺得,這么打多沒勁,有沒有一種裝備既沒有后座力、體積、重量、彈藥少這些缺點,又能在空戰中一發入魂呢
于是就想到了火箭彈。
火箭彈與傳統機炮相比,它的優勢就是只需要彈而不需要炮身。
于是,同等的重量、同等的體積,就能帶更多的彈藥最最重要的還是,這玩意它還沒有后座力。
至于精確度,毛熊才不管這個,只要數量多,看準了一口氣打出去,碰運氣碰上一個也成。
于是就有了rs82這種用于空戰的火箭彈。
毛熊是在1930年開始研發這種火箭彈的,然后在諾門罕戰役就用上了,當時把鬼子嚇得不輕,一枚火箭彈在一公里外命中了鬼子的97式戰機,一發就將97式戰機炸得粉碎。
要知道當時空戰中機槍的最遠射程只有600米這還是最遠射程,通常這距離是無法命中目標的,空戰需要追著敵機的尾巴近距離射擊。
但毛熊卻能在一公里外用炮彈將敵機摧毀這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如果是這樣,那么帝國飛機還用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