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是在八路軍進攻江陽阜時搶到的一列火車,那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鬼子會想當然的以為那列火車只是碰巧停靠在火車站被八路軍繳獲的,同時這也容易得多
于是,王學新想也不想就同意了這個方案。
唯一的不足,就是進攻時間提前了半小時天色還沒黑,這對八路軍的進攻有些不利。
不過這不是什么大問題。
為了能第一時間迅速拿下江陽阜,王學新制定的計劃是讓丁偉的新一團和偵察連混進鬼子的防線埋伏在江陽阜周圍侍機而動。
這是肯定的。
否則江陽阜距離呂梁山一百多公里距離八路軍最近的根據地七十多公里,要是從根據地打起等打到江陽阜,少說也要幾周后吧
而且算時間還是保守了,能不能打到還是個未知之數此時的八路軍雖說有與鬼子正面硬捍的實力,但那僅限于在運城那種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上,其它地方還是無法與鬼子正面對抗。
如果能,抗戰差不多也要就此結束了。
因為八路軍只要往鬼子方向一攻,就與頑軍的正面戰線形成兩面夾擊的局勢。
所以,新一團要是不混進鬼子防區“走捷徑”,那什么什么計劃只怕根本就沒法實施。
丁偉在這方面很有經驗,其實八路軍指戰員對混入敵人防區都很有經驗,之前就沒少干過這事。
只不過丁偉這次混進去的方式比較特殊,他是讓主力裝扮成偽軍押著一群百姓光明正大的前往江陽阜。
丁偉知道,鬼子和偽軍這兩支部隊之間的管理和驗證一直都處于混亂狀態。
這不是說鬼子做事不謹慎,鬼子其實夠謹慎了,偽軍大多都配有鬼子指揮官,指揮權其實在鬼子手里。
問題在于這兩年偽軍擴編太快,鬼子都忙不過來這主要原因是河南旱災和鬼子的作戰需求。
鬼子在對鷹醬、東南亞等方向發起進攻后,在華夏的大量兵力被抽空,以致各方向都兵力告急。
而河南旱情卻使許多華夏百姓無法謀生,許多人為了生存就選擇做苦力或是當偽軍。
兩者一結合,于是偽軍短時間內就由8萬余人擴充了30余萬。
當然,這其中有一部份是汪偽政府吹噓的數字,以對外體現有許多百姓擁護他領導的所謂的“和平建國軍”。
但鬼子在控制和訓練偽軍方面也的確有些力不從心。
更何況,丁偉使用的還是情報人員偵察到的準確的偽軍番號,也的確有偽軍經常押著百姓前往江陽阜工廠區做苦工,于是丁偉一行人就無驚無險的布署在江陽阜附近,甚至還有一支隊伍直接就“押”進了鬼子的管控區內作為內應。
戰斗一打響,新一團就來了個里應外合,瞬間就把駐守江陽阜的鬼子和偽軍打懵了。
然后丁偉再讓內應的戰士號召華夏苦工起義鬼子只傾刻間就被淹沒在憤怒的浪潮中一點浪花都看不見了。
7017k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