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王學新這倒不是像李云龍說的那樣具有“火眼金睛”,幾句話就能輕松的說到點子上。
而是王學新對軍事有些了解,知道史上華夏軍隊直到80年代時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時還存在這樣的矛盾
一方面,因為軍隊長期強調“不怕犧牲不怕流血”,以至基層指揮員在碰到困難時沒有協同意識他們想當然的認為碰到困難就呼叫炮火呼叫坦克是膽小怕死的表現,于是幾發炮彈就能解決的問題,偏要用人命去堆。
另一方面,炮兵和坦克兵也因為前線幾乎沒有大多的協同需求,于是只能自己打自己的。
結果就是每場戰斗下來坦克與火炮都沒有將作用充分發揮,人員傷亡卻十分慘重。
這是華夏軍隊將來數十年一直存在的問題,王學新當然知道。
如果能在這時就把這觀念改一改帶起一個好頭,那是不是說軍隊的作戰理念就提前轉變了
不過這也是因為討論的對像是李云龍。
這下如果是趙剛這個政委來討論這個問題,只怕就要跟王學新爭得面紅耳赤了。
李云龍是個現實派,他堅信不管什么打法,只要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就是最好的打法,因此很快就明白、理解并認同了王學新的說法。
“這話在理啊”李云龍說“咱們有炮,也有坦克,坦克拉上來轟的一下就能解決問題,憑什么還要爆破小組用人命去頂不行,我得去給同志們說說”
說著酒都顧不上喝了,挪著腿和屁股就要下炕,但還是被王學新給攔住了。
“團長,別急啊”王學新說“我這還沒說完呢”
李云龍馬上又把腿給縮了回來,然后“嘿嘿”笑著舉起酒碗跟王學新碰了下“對對對,你繼續,一口氣全倒出來,讓我好好學習學習”
李云龍這貨就是這樣,有能讓他打勝仗的東西或是方法,他就什么面子都不要了。
王學新說“基層指揮員的思想觀念改變過來后,接著就是通訊問題。所有的協同,其實都是建立在通訊上的,如果沒有良好的通訊一打起仗來互相無法聯系,那就談不上協同了”
李云龍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
事實也的確如此,戰場上無論是哪個單位碰到需要呼叫坦克和火炮協同的情況,就需要將信息傳送出去最后準確無誤的傳給坦克兵和炮兵,否則一切都是空的。
問題是八路軍沒那么富有,無線電不可能配屬到連一級。
因此
李云龍想也不想就說道“電話配到連一級,并且加強通訊兵準備更多的電話線,爭取仗打到哪里電話線就拉到哪里”
王學新心下暗贊一聲,李云龍就是李云龍,馬上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此時的獨立團雖然還說不上富有,但因為背靠著小北嶺的紡織廠以及之前攻陷運城的繳獲,電話配屬到連還是問題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