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為什么要換地方試飛就不用說了。
造出原型機可以對鷹醬飛行員說是研究和學習飛機飛行原理,鷹醬飛行員也很于把它們當作是模型玩具。
但這玩意真要飛起來而且還有飛行員在里頭駕駛一次兩次或許鷹醬飛行員不會生疑,時間一久就難免會想搞清楚王學新這是在做什么了。
再加上往后王學新還會把這東西用于戰場,到時鷹醬飛行員很快就猜出這種“高精度火箭彈”是怎么研發出來的。
導彈這玩意肯定是不能讓鷹醬先知道的,否則王學新計劃的那什么“彎道超車”、“不對稱競爭”啥啥的,就全泡湯了。
試飛地設在距離機場十公里外的一處試驗場。
這里曾經有頑軍留下的一個廢棄的小機場在抗戰打響之前,頑軍還是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小機場的,不過這些小機場基本就是那些達官貴人的游樂場,或者是軍閥哄女人開心和驚叫的獵艷場。
抗戰打響后,這些小機場首當其沖的就成為鬼子航空兵轟炸的目標,于是沒過多久就被頑軍拋棄了。
此時這機場已是雜草叢生,機場上還留有許多鬼子炸彈炸出的彈坑,還有幾架老式飛機的殘骸,不過已是隱約可見值錢的鐵或零件早就被百姓拆了換錢,只剩下不值錢的碎片丟了一地。
王學新等人一下車,蘇教授馬上就指揮警衛將汽車上的軌道搬下來接著在地面上拼裝起來。
確切的說,應該稱這軌道為發射架。
就像火箭彈有發射架一樣,“高精度火箭彈”當然也有發射架。
別看這發射架簡單,就是兩根鐵軌似的東西再帶個傾角指向天空,但它其實大有學問
首先這可以增加“高精度火箭彈”的射程。
“高精度火箭彈”自帶的動力就只有機尾上一個加長的火箭發動機如果研究成功,王學新打算把這火箭發射器增加到兩個、三個甚至四個,這樣就可以增加它的射程。
這火箭發動機的推力不足以推動原型機升空飛機起飛時往往需要很大的推力也是最耗油,因為這過程要求在短距離升空,也就是從靜止狀態短時間達到飛行速度,于是整個過程都要開加力。
以波音747為例,其一次起飛就要消耗5噸燃油,而這個油量都夠它在空中飛行半小時了。
同樣的道理用在“高精度火箭彈”的原型機身上,如果完全依靠它自身攜帶的火箭發動機只怕全部燃料也只夠讓它升空。
這顯然是不行的。
于是就要加上這發射架,全長48米的發射架,然后像航母將飛機彈射到空中一樣把原型機彈射出去。
蘇教授對這個還沒什么感覺,因為他研究的領域主要是機械,對這方面屬于外行。
但和志民卻明白這發射架的意義,他看著圖紙時就不由感嘆“這簡直就是個天才的設計,把飛機彈射到空中就是用陸地的力量助推以盡可能的減少原型機的燃料消耗,另外還可以減輕原型機要攜帶更多燃料的重量,這就實現了最少燃料打出越遠射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