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成“哦”了一聲,然后就呵呵笑了起來“還真是”
然后又看了看原型機,感嘆道“老天爺,還真有能自己飛的東西,這不是親眼看到,真不敢相信”
周元凱笑著說“所以才要咱們倆試飛不是想想吧,就一枚這樣的玩意,就能載著八百公斤的炸藥飛往敵人的方向八百公斤,知道是什么概念嗎鬼子飛機投下的炸彈的也不過一百多公斤,咱們一下就來了八百公斤,而且還不用飛機”
周元凱這是說到重點了。
能打出這么遠的射程又能達到800公斤裝藥的,這時代只怕也只有眼前這原型機可以做到。
更可怕的還是這東西十分廉價,整個就是一個飛機模型再加幾個火箭發動機,如果說有什么值錢費時的,那就屬陀螺儀以及以它為基礎的一套控制設備了。
不過在數據基本到位后還是出現了一點問題。
蘇教授在第八天的試飛后,就對王學新說“營長,我們發現原型機在對大角度偏離時的處理還存在些誤差,詳細的說,就是當原型機機身傾斜30度以上時,原型機的反應不盡人意,這很可能使原型機偏離原定的軌道影響精度”
王學新想了想,覺得不對啊,系統給出的數據應該不會錯才對。
再往細里一想,就隱隱知道問題出在哪了。
系統給的數據如果沒錯,那就是研發團隊因為設備粗糙或者為了趕工短時間生產出來的原型機誤差較大,比如陀螺儀的反應由控制系統傳遞到原型機的方向舵的過程中有誤差。
這些誤差大傾角較小調整幅度較小時還可以忽略不計。
但如果傾角較大需要較大的修正數據,誤差也就被放大了,于是就有了不盡人意的結果。
王學新想了想,就回答道“蘇教授,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或許可以不要求一次調整到位,而是分為幾步,比如從大傾角調整到小傾角,再由小傾角調整回正確的位置,你覺得呢”
蘇教授被王學新這么一說就尷尬了他們這些研發人員怎么就沒想到這方法
究其原因,蘇教授認為是自己以及研發團隊始終把原型機的自動駕駛系統當作一個機器其實它的確是個機器。
但思維上不能這么思考。
因為當蘇教授等人把它當作機器后,就會有一種慣性思維,以為機器嘛,只要數據對就能一步到位,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就是數據有問題,于是還需要調整。
因此,研發團隊腦海里就是冷冰冰的數據和調整,根本沒考慮到其它思路。
王學新卻給出了另一條思路
難道飛行員駕駛飛機就能一步到位
他們也常常調過頭了再進行微調,這無傷大雅不是
那憑什么機器就不能這么干
蘇教授點了點頭,沒有多說什么就去跟和志民商量了。
當初,蘇教授剛到完縣機場時,還信心滿滿的以為自己能大展拳腳。
現在,卻感覺自己是多余的。
7017k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