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順利,六分廠需要兩天的時間自制所需的機械”
“人手嚴重不足,但三家店有許多難民,我們緊急從難民中挑選有木工、冶金、機械等手藝的人才”
“在蘇廠長的大力配合下,已經開始試制,預計每天能生產三十枚高精度火箭彈,后期或許還能擴大產量”
僅僅只是七天的時間,所有的一切就步入正軌并且每天生產三十枚,只怕也只有蘇欣才有這能力做到這樣。
每天生產三十枚,這產量差不多夠了。
如果按打一場仗需要一百枚,那么每三天的產量差不多就可以敲掉鬼子一個重炮陣地鬼子可沒有那么多的重炮。
至于斯金奈那邊,王學新就是偶爾過去敷衍一下。
這一點斯金奈也可以理解。
在斯金奈的看來,此時的八路軍正在積極準備運城的防御,而這一線的防御又是王學新負責的,當然沒有那么多時間投入研發。
更何況,這種“提高火箭彈精度”的項目是長期的,不是短時間就能有成果,因此斯金奈也不急。
王學新這邊,他主要的焦慮還是在陀螺儀上。
在他的認知里,認為兩萬枚“高精度火箭彈”是遠遠不夠的。
蘇教授等人之所以認為一萬枚夠用,那是因為他們以為這種“火箭彈”只是用來對付鬼子炮兵。
但王學新卻知道事實并非如此。
射程五十公里可以對付敵人炮兵,如果把射程延長到一百公里甚至兩百公里呢
那不是就可以隨心所欲的進攻敵人的火車站、兵營、倉庫甚至機場
這才是導彈的正常操作,也是王學新最初對“高精度火箭彈”的定位八路軍在飛機上及工業上也許比不過鬼子,但如果在導彈在比鬼子強,就能形成“我能打到鬼子而鬼子卻打不到我”的優勢,到時鬼子就將處于被動。
要形成這種局面,就需要海量的“高精度火箭彈”,這就需要海量的陀螺儀。
但王學新又能怎么做呢
像鷹醬要求生產陀螺儀的機械
這只怕不可能。
鷹醬可以援助華夏,但不會斷援助華夏這條路把生產陀螺儀的機械給了八路軍讓八路軍有自產的能力,這條路實際上就斷了。
鷹醬再傻也不會做這樣的事。
想了想,王學新認為在這方面可以利用一下毛熊。
7017k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