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的說,是在王學新引進了鷹醬的子彈生產線以及制酸設備,使八路軍有了生產高質量火藥后才造成的產能過剩。
往常,八路軍那是全員生產火藥,根據地的百姓閑時在家,有事沒事就會整點土制火藥,要不就是自己折騰點地雷、手榴彈或是炸藥包什么的,百姓自行生產復裝子彈或是獵槍也是常有的事這時代就不存在什么安全生產的問題了,前方戰事打得那么緊張,整個國家都要被鬼子占領了,誰還顧得上這些。
不過生產的地方一多,百姓用于生產的方法也不一,質量就難免良萎不齊。
但當時的八路軍就那條件,有這種土制火藥就不錯了,就這火藥造出的子彈還人均只有十發。
然而,王學新從鷹醬那引進了設備把子彈生產機械化、規范化之后,這些土制火藥瞬間就失去市場了,于是就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說它有用吧,八路軍已經不喜歡用這種子彈和炸藥包了。
說它沒用吧,許多游擊隊還難著梭鏢、大刀。
于是就使這種土制炸藥陷入尷尬的境地,許多地方存在倉庫里不知該往哪里送。
“高火”一出,這問題就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不過當然,出于戰斗威力和效果考慮,“高火”也應該用質量好、威力大的火藥。
但那是以后的事,等工業發展到那時候八路軍用得起的時候再說。
現在就先把這些“過剩”的火藥成噸成噸的往鬼子那打,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這些火藥是肯定不會運去兵工廠在那組裝的。
開玩笑,兵工廠是什么地方
機器、設備,還有人才的聚集地,火藥成成堆成堆的集中在那里,萬一要是出什么差錯就一把火全燒了。
因此,王學新對“高火”是這么操作的
火藥一袋袋的裝成炸藥包,與“高火”分開儲存運輸。
只有“高火”到戰場時或是戰前準備時,再把一袋袋炸藥包臨時裝進“高火”里做好發射準備。
八百公斤,如果以一個人的重量50公斤計算,也就十幾個人的體重裝起來也不費多少時間。
王學新認為這事還是要安全第一,否則一個引爆就會引起殉爆,那炸起來就是一大片了。
平時,這些火藥就儲存在距原常機場幾里遠的倉庫里。
“高火”從兵工廠運送到機場,陀螺儀從西安也運到機場。
裝上陀螺儀后先進行初步的測試,比如放在臺上試試自動控制系統是否靈活,操作是否正確等等。
戰時,就把做好測試的高火和火藥一同運送往陣地,另外還有火箭發動機。
做準備時臨時裝上,然后就可以朝目標發射了。
這些準備工作都是蘇教授管理的,而且有條不紊。
王學新慶幸,這是得到了一個好助手。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