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制空權”決定戰爭的輸贏,這話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對的,尤其是對鷹醬這樣的過度依賴后勤補給的國家這也可以衍生到此時的列強。
因為列強已實現工業化,科技達到一定的水平,其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全都是圍繞其本國的工業水平和科技水平制定的,比如每個連隊配什么樣的裝備、多少發子彈、坦克需要多少油、多少零件等等。
對于這些國家而言制空權相當重要,因為一旦失去制空權就意味后方補給線將會遭到轟炸,前線的軍隊就無法持續既沒有補給又沒有空中掩護的戰斗,于是很快就會全線崩潰。
然而,事實卻證明事事無絕對,因為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就打了一場沒有制空權的戰斗。
這其實跟志愿軍的裝備較原始也有關系因為裝備落后且一直以來都是在缺少補給的狀況下作戰,從打鬼子起再到打頑軍,打的無一不是裝備落后彈藥奇缺的仗。
結果就使志愿軍從上到下都習慣了這種缺乏彈藥的戰斗,使其能在被敵人制空權壓制下建立起來的僅僅只能運送少量補給的后勤堅持戰斗。
所以,王學新認為,制空權對相對原始的軍隊反倒無法形成有力的扼殺。
就像曾經的鬼子的航空兵對打游擊的八路軍也無可奈何一樣。
不過當然,有了部份制空權更好。
比如現在,八路軍需要構筑“高火”發射井,第一時間就從運城的鋼鐵廠調鋼材,而且是在白天用汽車運,這在以前都是無法想像的。
坑道則選擇在運城后方十五公里處的一座無名高地。
之所以選擇在這里是經過一番計算的
“鬼子重炮能打18公里,咱們的應該恰好避開鬼子的重炮范圍”
“考慮到運城防線能往前三公里到五公里左右,鬼子重炮不敢進入這范圍因為地遭到我軍火箭炮打擊。”
“因此,我發射陣地應該構筑在運城后方十五公里較為合適”
其實更安全的是布設在運城后十八公里處,這樣一來鬼子的重炮就徹底無法打到發射陣地了。
但一來這是坑道,而且每個坑道都至少有48米深度此時的“高火”發射架需要48米,就算鬼子重炮也很難對這樣的坑道造成打擊,頂多就是其坑道口炸塌,到時費點時間修復就可以。
二來,則是“高火”布署得越靠前對八路軍越有利。
“高火”的最遠射程有50公里,扣除陣地到運城的距離15公里還有35公里,那么在地圖上從運城起往前35公里的范圍一劃整個半圓區域全在“高火”的打擊范圍之內。
所以別小看這往前推進的3公里,這3公里就能將鬼子許多兵營和軍事設施都納入“高火”的打擊范圍了。
就在王學新忙著指揮構建坑道發射陣地時,陳松勇那邊又收到了新的情報。
“營長”陳松勇給王學新遞上了一封電報,說道“鬼子擴大的零戰規模,最近又飛來了一批零戰,現在鬼子的零戰估計達到兩個戰隊六十余架了”
王學新聽著這情報頗有些意外,鬼子在太平洋戰爭打得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居然還會把寶貴的“零戰”調到華夏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