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發射井是在第七天時被鬼子發現的。
這段時間,岡村寧次采用的對策就是恢復使用分散布署的重炮對運城實施炮擊,如果說有什么改變的話,那就是只在白天炮轟到夜晚就撤離。
這可以說岡村寧次沒有辦法的辦法。
面對八路軍的“特殊炸彈”,帝國軍隊總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如果這樣,那是不是意味著認輸了
運城也就不用打了
作為應對之策,分散布署重炮的戰術還算可行。
因為這既可以持續對運城的轟炸,又可以避免過多重炮的損失就算被八路軍“特殊炸彈”轟炸,那也頂多就是損失一門火炮而已。
另一方面,岡村寧次也希望能知道八路軍是怎么避過帝國航空隊的飛機偵察而把“特殊炸彈”發射出來的
如果帝國軍隊沒有重炮成為八路軍的目標,八路軍當然就不發射“特殊炸彈”。
如果八路軍不發射“特殊炸彈”,就意味著岡村寧次可能永遠也不知道八路軍是怎么發射的。
因此,岡村寧次這實際上是把這些分散布署的火炮當作一種誘餌。
對于岡村寧次這種分散戰術,王學新不得不回應。
如果覺得一門、兩門炮數量過少威脅不到運城,那么三門、四門呢過幾天變成七門、八門呢
從這方面來說,“高火”部隊在戰略上還是處于被動狀態。
這主要是“高火”部隊的戰略目標是保護運城,而運城又是個固定目標而且還很大,鬼子重炮要命中它并不困難,而“高火”想要命中鬼子重炮就沒那么容易了。
為了提高命中率,王學新這段時間就不斷增派部隊構筑發射井。
這七天一共改造了十一個發射井,總數達到十八個發射井這些全是用廢礦洞改造的,不過基能用的礦洞都用完了,接下來就是挖坑道,這速度就要比之前慢得多。
隨著發射井增多,另一個問題也凸顯出來電話和電話線嚴重不足。
之前,王學新是要求每個發射井至少配有五部電話指揮中心一部,四個方向的防空警戒哨所各一部。
這樣一來,不管哪個方向,一發現鬼子飛機就可以馬上通知指揮中心,指揮中心馬上中止發射。
于是發射井就能做到“有鬼子飛機在附近時就不發射”,也就是對鬼子保密。
初時還沒什么問題,但發射井數量一多,電話和電話線就跟不上了電話雖說不是很貴重的東西,八路軍從敵人那繳獲的也不少,但部隊對這玩意的需求量也相當大,原則上每道防線至少需要兩部電話才能完成指揮,前線的戰斗,全靠通訊兵下達命令往往會怠誤戰機,這可一點都馬虎不得。
于是“高火”部隊只能用老方法用拉繩的方式預警。
簡單的說,就是在地下挖一道通訊溝,最好的直的,彎的也可以,不過要在轉角處裝上滾輪,然后往里頭整一條麻繩,天上來飛機時把這麻繩一拉,另一頭的鈴鐺就響起來了。